北极熊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希望你能再热哪怕三分钟
TUhjnbcbe - 2022/11/29 21:49:00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篇关于ExistentialDespair(存在主义绝望)的探讨,之后就开始频繁刷到类似的内容。随手翻了翻文章下面的评论,大多是一些空口白牙高呼着正能量的废话,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什么叫ExistentialDespair?

网络上给到的释义大致是这样的:

当生活的意义、工作的目标、他人的期望,都不再给你的付出和努力以足够的动力,使你陷入一种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强烈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时。

这感觉,

就是ExistentialDespair,存在主义绝望。

我无意探讨哲学问题,曾经一本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寥寥几页就看得我脑仁儿生疼。只是这个议题,让我联想到了近期的一些观察、体会与思考。

芝加哥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了一群参与者分别完成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之间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参与者要在这段时间里,将任务一中所填写的调查表交到指定地点。同时,这些参与者可以在两个指定的提交调查表的地点中任选其一。

两个指定地点只有一个区别:距离。

远的那个地点,有12分钟在路上,可以剩余3分钟来等待下一个任务。

近的那个地点,在门口交表即可,拥有15分钟来等待下一个任务。

结果很意外,大多数参与者选择了舍近求远,力求减少一个人无所事事独自等待的时间。最终的实验结果也证明,走了更远路的参与者,在情绪反馈表上,比那些在独自等待中的人心情更加愉悦。换言之,人在纯粹无事可做的独处中,是很容易感到不舒服的。

然而我今天想说的重点,并不是这些。

存在主义绝望的来源,或许有很大成分是因为「动力」和「意义」的缺乏。但这些「缺乏」所带来的影响,是有机会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汲取而解决的,并不能算是最可怕的情况,最可怕的是:

逐渐丧失掉灵*深处的张力。

举个「殊途同归」的例子:

有很多孩子,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有很多成年人,工作上进,吃苦耐劳。

但当他们毕业进入社会,或是在经年累月的工作后,最大的问题才逐渐显现出来…

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继而,逐渐对世界失去了好奇之心,甚至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我依然记得,曾经有个叫ZM的小姑娘,在看过瓦力的动画电影后,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之后和一个比她大不少的朋友激动地聊起那部电影的细节。起初她的朋友表现得非常好奇,兴趣满满。可当ZM开始浅显地聊到环境保护、聊到人工智能、聊到星球移民的时候,她那个朋友的表情开始逐渐变得索然无味。最终打着哈欠对还在滔滔不绝的ZM说:你关心这种事情有什么用?你在讲的东西你自己都明白吗?我没兴趣,我又不是学这个的!

类似的情况,在我身上也曾经出现过无数次。当我看到某部纪录片,试图和一些朋友剖析很多细节,或是探究某些可能性的时候,也常常都会得到类似的反馈。

不论是上述ZM的遭遇,还是我自己的遭遇,都让我觉得非常失望。

这种失望,并不是因为ZM和我都无法与身边大多数的人愉快地攀谈。而是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未知事物的排斥、漠然和怀疑。

不仅仅是诸如自然环境、动植物科学、宇宙奥秘之类听来艰深的话题。哪怕是文学、娱乐、艺术、科技、国际时*、国内时事,甚至是身边发生的事情,只要不关联自身最直观的利益,就没有任何兴趣。他们不会为这些事情「浪费精力」,不会深入地搜集资料,不会对一个问题作出基本的判断,不关心也并不在意内核。用他们的话说,“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够了”。

当然,他们是不愿承认自己惯于管中窥豹的。更多时候,他们乐于选择从众。一个事件的发生,只要上了热搜或是大家都在刷屏讨论,那么自己只要无脑站在大多数所在的阵营就好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并斩获奥斯卡后,我的朋友圈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片QUEEN的“死忠粉”。此前,他们大多只听过QUEEN的两首歌,wewillrockyou和wearethechampions。他们不关心龅牙哥是怎样的人,不关心那些音乐背后的故事、乐曲的技术、歌词的内涵。他们只要知道,那个故事是得了奥斯卡的就够了。

北极熊瘦骨嶙峋的照片在网络上被传阅时,标题上写着“北冰洋即将无冰,骨瘦如柴的它还能上演生命的奇迹”,众网友「忧国忧民」地转发评论着“北极熊!加油!”、“啊!真是生命的奇迹啊!”…全球变暖的原因为何?北极熊所面临的是否就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没人关心、没人在意。

我知道很多人会觉得我举的两个例子有些无聊,或是太多偏激,但不知你们是否从中发现了一个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

不止在丧失掉灵*深处的张力

更失去了美好的热情

越来越速食化的生活,让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自主关闭了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凡事无关乎切身利益的,就可以心安理得得充耳不闻。他们对于周遭世界的觉察越来越迟钝,情感越来越脆弱,变得短视。

我看不到、我没见过,所以我没兴趣也不相信。大多数人没做过的事情我不会去想,更不会去做。更重要的是,那些事儿跟我究竟有什么关系?离我太远啦…

人的灵性,就是这样失去的。

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席话,

与诸君共勉。

希望…

你能为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未知,再热哪怕三分钟。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1
查看完整版本: 希望你能再热哪怕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