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书比起电影,我更喜欢刺杀小说家
TUhjnbcbe - 2021/12/18 18:43:00

说起《刺杀小说家》,想必大家都能想到春节档的那部电影。我一直没去看电影,想等闲暇时,读了小说后,再看电影。《刺杀小说家》是双雪涛老师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飞行家》。

先读小说的好处是,对于每个人物,你的第一印象都是鲜活的,不会被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影响,你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也可以通过文字想象“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将从这篇短篇小说入手,谈谈它与电影的不同之处,以及有趣的地方。

看点一:北极熊与女儿

相比于电影中“救女”外露的情感主线,小说里主人公的情感被隐藏了起来。

主角杀手千兵卫是一个寻女无望、寻死不成精神有些错乱的人。丢失了女儿九年之久后,他渐渐丧失了希望,离家出走,把希望寄托于遥不可及的北极熊身上。为了去看北极熊,他接受了刺杀小说家的任务,限时三天。

为什么是北极熊呢?文中反复出现千兵卫对于“去北极看北极熊”的愿望:「我想去北极看北极熊」、「我非常想去北极看熊」、「想用这笔钱去北极看北极熊。非去不可」,而后对方也以此为诱饵对他说「你知道可爱的北极熊可在等着你呢」「很希望你能顺利去北极,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北极熊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美好意象,当千兵卫在现实生活中丧失了生活的欲望后,他试图逃离,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新希望。

电影中把北极熊替换成了他丢失了的女儿,更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把北极熊的意象与他的女儿联系在一起。从哪里可以发现这个点呢?

小说的开篇有这样的一段话:「那是在云南的一个小旅馆里,应该是第四个年头了吧,吃过晚饭,坐在床上看电视,忽然放出了日本动画片《阿拉蕾》,我看了一会儿,听见自己脑中的什么“刺啦”一声冒出了一股青烟,伸手在脸上摸,发现眼泪已经流过了下巴,鼻涕也出来了,而自己完全不知道。拿起电话打给妻子,一连打了三十几个,没有人接听,我跑出门,看到街上有一个过街天桥,于是跑上去从上面跳了下来,没有死成,骨折了几个地方,鼻子也塌了。」

比起第一遍的懵懂,在读完全文后,我回过头来再看这段文字,突然读懂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作为一个父亲,他看到阿拉蕾的可爱小女生形象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丢失了九年之久的女儿,悲从心底来,此时无声胜有声。从静到动,从他疯狂打电话和跳桥自杀,他是多么的辛酸、无力,心里有多少急需发泄的汹涌澎湃的痛苦情绪。

「从医院出来之后,我把号码办理了停机,再也没有和妻子联系过,自己一个人在中国闲逛,总是睡不着,有时也打一点零工,只是我这个年纪,能胜任的零工很少,卖过房子,也在搬家公司搬过家具。直到剩下最后一点钱,我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家的附近了。于是,我非常想去北极看熊。」

手机停机、失眠、挣钱想去看北极熊,主人公其实非常想要逃离现实世界,逃离这个充满痛苦的悲伤之地。

相比于电影的直白,小说中作者把主人公的丧女之痛藏在了「北极熊」的隐喻之中,显然更有趣了,等待读者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解开其中的原因。

看点二:杀手与小说家

小说的最后,杀手并没有杀小说家。是为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家和杀手是同一类人。一个写了五年小说,无人问津却还义无反顾地写作的男生;而另一个是离家五年,寻女无望正在准备放弃,想逃去北极的父亲。一个仍然在坚持,一个即将选择放弃,人物的相反面,事实上正对应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忽然明白,现在的情况是,不是小说家和老伯只能留下一个的问题,而是我和小说家两个人,只能留下一个」。事实上,小说家和我都象征着主人公本人,主人公到底是该选择像小说家那样继续坚持呢?还是选择杀掉小说家,选择逃离去北极呢?

坚持与放弃是自古不变的讨论话题。刺杀小说家的过程,对主人公千兵卫来说是一种煎熬,因为刺杀意味着他要放弃寻找自己的女儿。电影在改编后失去了这一层对比,因为电影中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寻找女儿,而小说中反映的是真实的人性,人在毫无希望的黑暗中总会有放弃的想法。

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这样说道:「你是一个很好的小说家,这是属于你的小说,希望你不要去做别的」。我想,这是他对小说家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看点三:乌鸦与烟囱

整篇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次乌鸦,当我们把它整理出来,会有哪些发现呢?

1、杀手与小说家的初见:

「远处的大学食堂的烟囱冒着烟一群乌鸦从烟囱旁边飞过,“嘎嘎”地叫着」

2、杀手与小说家的深谈:

「“没事,无关紧要,你看,那群乌鸦又飞回来了”

果然飞过烟囱的乌鸦又折回来,从相反的方向飞过烟囱,盘旋了半天之后,飞过一片楼宇,不见了」

3、杀手与小说家的告别:

「我从看台上站起来,和小说家握了手,走下了看台。那群乌鸦落在烟囱上面,站在烟囱的沿上,把那沿都占满了。他们怎么知道烟囱不冒烟了呢?它们在看着谁呢?」

这里的乌鸦和烟囱特别有趣,全文中总共出现了三次,它们分别象征着谁呢?

我们细细品读,发现乌鸦象征着主人公千兵卫,而烟囱象征着时刻监视着他的律师老伯势力。

在与小说家的初次见面时,杀手的杀气腾腾对照着冒着烟的烟囱,而乌鸦的“嘎嘎”象征着以老伯为代表的势力群体,是他们“借刀杀人”的呐喊;在他们深度聊天过程中,乌鸦“又折回来”,从相反方向飞过烟囱,这是象征着乌鸦对杀手的监控,以及杀手“迟迟未能动手”的不耐烦;最后一次,杀手最终选择保护了小说家,他也正如不冒烟的烟囱,没有了杀人的气焰,而等待他的是一群审视着他的“乌鸦”势力。

看点四:插叙式叙事法

这篇小说一共有九个小结,其中一、三、五、七和八小结讲的是现实环境中刺杀小说家的故事,而二、四、六、九讲述的是小说家所撰写的小说故事。这种小说插叙叙述方法,我最早在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中也有读到过,非常有意思,读者可以选择穿插阅读,也可以跳着阅读,先把同一情景故事读完后,再最后整合阅读。

小说家所撰写的故事《心脏》在内容上和故事主线有没有关系呢?它们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从律师向主人公介绍刺杀小说家的目的引入,到主人公丢失女儿与小说中寻父小女孩年龄姓名的“巧合”,再到最后主人公保护了小说家,而小说家也在小说中满足了主人公寻女的理想…层层情理之中的巧合都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充满探索意义的趣味性。

因此,相比于电影充满特效的大制作,我更推荐你去感受小说中平淡而富有深意的意象美、结构美。在人物情感的描绘中,它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父女情,很美地把人物的情绪、情感融入北极熊、烟囱等意象中,运用小说家的桥梁,传递着浓浓的父女情,深而有味,值得反复品读。

往期推荐姑娘,请收好你的独自旅行攻略!港澳自由行「上篇:衣食住」一人玩嗨!港澳自由行「下篇:行购玩」提高聊天中情商的四条小建议-END-文字

卓小尔排版

卓小尔图片

卓小尔网络音乐

PriscillaAhn《IAmNotAlone》卓小尔

半糖卓尔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比起电影,我更喜欢刺杀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