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动简介
年4月26日,徐汇区项目化学习小学一组六校共同体成员齐聚建襄小学,参加共同体四月份研讨会。作为六校共同体的群主校,建襄小学PBL团队进行了《救救北极熊》二年级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项目介绍以及入项展示活动。在展示活动之后的研讨会中,首先,建襄小学项目化学习团队成员就入项活动中“学习支架”的设计安排进行了经验分享。接着,各校老师积极参与探讨,认为我校在项目化学习设计中子问题以及学习支架的设计架构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最后。项目组专家就“什么是支架”以及“支架的呈现时间和方式”进行了专业点评。市级种子校高一小学滕平校长,围绕项目化学习的六个纬度以及三个阶段的具体安排,结合建襄小学的入项课例,做了一个微型讲座。滕校长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项目化学习设计中的理论,为共同体后续的入项研究提供指导。共同体成员校教师代表分别介绍了本校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徐汇区实验小学的《空间大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教科院实验小学的《校园新宠我创造》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以及华理附小的《小花栗观察员》活动项目化学习设计。2
项目介绍
让我们来看看建襄小学的二年级小朋友如何利用教师创设的支架,参与到项目化学习的入项活动中去的。本项目是以自然学科为主,同时涉及语文、美术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面向的是二年级学生。在本次项目化学习中,以“拯救北极熊”为目标,学生通过自然、语文、美术学科的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体会并理解到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拯救北极熊科学展板”,在科学游园会中倡导人们保护环境。项目的本质问题是人类活动与生物环境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驱动性问题是借助北极熊向我们发来一封求救信,让孩子们寻找救救北极熊的方法。我们把驱动性问题分解成了4个层层推进的子问题,学生将课内和课外联系在一起进行探索和学习。为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老师为每个子问题都提供了适切的学习支架,项目实施中的子问题及学习支架如图所示。通过上图,任课教师能够做到对项目的子问题以及项目实施中的学习支架一目了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使项目得以有序的实施。3
入项活动
入项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抛出驱动性问题并帮助学生破解驱动性问题,了解如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为了让孩子参与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常的驱动性问题都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例如我们在入项活动中让学生想办法救北极熊,其实就是直接抛给学生一个很大的任务。如果直接让学生去探究,可能学生会毫无方向,不知从哪里开始。此时,需要教师适时提供学习支架了。在入项活动中我们的支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显性的支架,例如,提供学生视频资源包、供学生使用的任务单1和任务单2。其中的视频资源包也是做过特殊安排。同组的四位同学两两看到的视频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老师巧妙的设计,两两同学间有了信息差,进一步促进四人小组有效的倾听和分享,学生们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也就更容易得到满足。学生通过任务单1的学习支架,基于视频资源进行信息提取和概括,了解北极熊的生存现状和主要困境。而任务单2指向了联想和分析能力,学生以任务单2为学习支架,思考影响北极熊生存的主要因素。两个任务单结合使用,可以让学生在发现有效信息、调取相关背景知识的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也有通过交流辩论后达成的一致信息,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第二类是隐性的支架: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链。本堂课从学生交流讨论北极熊遇到的困境出发,引导学生猜想拯救北极熊的方法,再全班讨论拯救防范的可行性猜测,最后探讨导致北极熊生存环境恶化的原因。教师以“问题链”为主线,呈现“点拨”式问题引导了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凸显逻辑性、实践性、体验性。4
项目推进
通过入项活动,学生们已对救救北极熊的方法从浅表的“给北极熊送吃的”、“给北极送冰块”等思考转向了对温室效应、海水污染等全球化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为接下来项目推进中学科知识的构建做出了铺垫。在后续的项目推进过程中,语文和美术学科都会作为工具学科介入其中,为项目的出项提供学科知识上的帮助。在项目中的实验环节,中国科学院化学有机所的朱凯帝博士也会为学生们带来关于温室效应和海洋酸化的科学实验。5
我们的期待
期待学生们能在本次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在一系列显性和隐性支架的帮助下,有效率、有质量的分享;有层次、有逻辑的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探寻出拯救北极熊的最佳方案,并能够用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方案。徐汇区建襄小学
JX项目化学习团队
组稿教导处审核高静
责任编辑蒋瑾发布葛友龙
徐汇区建襄小学教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