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美关系大国竞争中的战略叙事中美外交
TUhjnbcbe - 2021/10/9 0:53:00
白癜风吃什么好 http://m.39.net/pf/a_6413270.html

一、引言

在大国竞争过程中,战略叙事发挥何种作用?一般认为,大战略致力于实现资源、手段与目标的匹配。保罗·肯尼迪(PaulKennedy)曾指出,大战略确定了国家面临的主要威胁及其优先排序和应对方案的组合。为了调动资源、动员民众与实现目标,大战略离不开叙事。实际上,大国战略竞争充满话语叙事,而且这些叙事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会经历多重转变。以中美关系为例,纵观多年的中美互动史,可以看到双方话语叙事呈现出神秘、恐惧、友好、合作、敌视与冲突的交替转变。18世纪末中美初次相遇,但彼此非常陌生,双方对巨大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差异既好奇又恐惧。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社会流行针对亚洲人尤其是中国移民的"*祸"话语。"*祸"叙事从道德、*治、社会和文化层面将中国刻画成西方社会的"他者",美国则成为中国主流叙事中的"新列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中国结盟抗击日本,双方主导性叙事充满友谊,合作与联盟等浪漫叙事表达。冷战爆发后,美国对华叙事重心立即转向了反共意识形态,与中国的抗战友谊叙事被敌视性他者叙事取代。 后,双方意识形态话语斗争异常激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等叙事成为中国对美话语主流。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苏战略竞争形势变化,尼克松*府、卡特*府和里根*府开始淡化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将中国视为可以共同对抗苏联的盟友。冷战期间的中美叙事并非像美苏叙事那样是单一的悲剧剧本,而是经历了从悲剧叙事向浪漫叙事的巨大转变,呈现复杂波动的态势。

冷战结束后,中美均调整了大战略方针,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韬光养晦"等叙事淡化"中国威胁论",美国则奉行有限的对华接触*策,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开展了大规模合作,中美叙事基调为共识性沟通。"9·11"事件后,中国对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给予了支持,但这一阶段双方危机事件频发,中美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8年金融危机刺激了美国的反华舆论,中国开始被描述为"修正主义"大国,话语强制色彩增加。年特朗普*府执*后,中美关系迅速恶化,美国就网络间谍、知识产权、贸易不公平与产业竞争问题对中国极限施压,中美面临"新冷战"风险。中美螺旋上升的敌对性叙事似乎正在导向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进一步恶化了悲剧性叙事。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不禁引发出对大国竞争与战略叙事的思考∶在权力转移背景下,战略叙事将如何塑造大国竞争?崛起国与霸权国能否超越叙事陷阱,从"注定一战"的悲剧叙事转向更具包容性的喜剧或浪漫叙事?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归历史,对冷战与"新冷战"叙事进行梳理、反思与对比,以探究大国竞争的叙事机制。

二、战略叙事:大国竞争的话语武器

战略性话语是打击对手、建构行动合法性、分化联盟与赢得公众支持的强有力武器。在无*府状态的国际关系中,每时每刻的外交斗争、沟通、协调、合作与威慑都需要通过语言承载。美国学者库尔特·布拉多克(KurtBraddock)认为,语言即武器,语言是上膛的手枪(wordsareloadedpistols)。长期以来,悲观论者认为在无*府结构下,国际体系缺乏进行交流对话的基本条件。霍布斯式的实力崇拜逻辑将话语修辞视为一种"清谈(cheaptalk)"。实际上,即便在原始荒野式的弱肉强食世界中,国际关系也并非沉默的空间,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话语说服与叙事竞争构成了战略博弈的重要内容。自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大辩论"以来,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开始重视语言对国际关系的独特作用,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均对外交话语问题有所讨论,但是对战略叙事的分析则相对薄弱。

(一)从叙事到战略叙事

叙事范式认为,人类天生就是"会讲故事的动物(story-tellinganimal)"。与经济人假设不同,"叙事人(homonarrans)"假设认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部分来自叙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史诗、戏剧漫画和新闻报道等,这些故事使世界成为人们所期望的世界。20世纪80年代,沃尔特·费希尔(WalterR.Fisher)强调叙事有本体性的意义与价值,呼吁建立社会科学的"叙事范式(narrativeparadigm)"。与严密的逻辑论证不同,叙事通过讲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观众。既然讲故事贯穿人类社会与*治竞争全过程,那么战略叙事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叙事是一个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完整故事。一个完整的叙事往往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场景设置(setting)。叙事场景可以真实发生,也可以是想象中发生的情境。嵌入在场景中的叙事者与观众会受到背景信息或预设的影响。例如,历史记忆中的史诗神话可以约束战略叙事的表达与投射形式。二是因果关系(causalitv)。叙事捕捉并表达因果关系,一个事件引发了另一个事件才能构成故事情节,因果关系是情节连贯性的核心。三是角色(figure)。人物角色是故事中的行动者,所有故事都涉及角色之间的矛盾与互动,听众通过与角色命运产生情感关联,来主观化地解读叙事内容与意义。四是情节(plot)。情节是叙事事件、角色与因果关系的容器。情节不仅使事件相互关联,而且展示这种关系将如何转换。情节引导听众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和"为什么发生"。在循循善诱中,听众从情节中推断因果关系。基于此,可以将战略叙事理解为"决策者关于中长期目标或愿景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的故事性表达"。国际关系中的叙事通过三个层次呈现出来∶首先是国际系统层次上的叙事,描述了世界如何建构、参与者是谁以及如何运作,如冷战叙事、反恐战争叙事描述了国际矛盾的源起、发展与运作过程。其次是国家层面的叙事,阐述了国家或民族的故事及其价值观和目标,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热爱和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国是人类自由的灯塔"和"美国是世界秩序维护者(世界警察)"等。最后是*策层面的"议题叙事",阐述为什么需要一项*策以及如何成功地实施或完成这项*策,如"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等。每个层面的叙事都有场景设置、因果关系、关键人物与情节变化。

战略叙事在塑造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连贯的叙事模板向外投射历史记忆、身份认同、争论性共识与战略利益。当然,作为一个建构性概念,叙事的内涵与形式也是多元的。类似于一场戏剧,在人物、因果和背景之外,情节结构也有喜剧、悲剧、浪漫剧与讽刺剧之分。此外,这里还需要区分几个相关概念∶与叙事概念相关,话语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声音系统,话语是叙事表达的一种载体,但叙事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图片、舞蹈或文物等)展现出来;而修辞是一种相对微观的话语呈现技艺,包括辩论、演讲、说服与论证的言语方法。

(二)叙事维度∶强制、沟通与认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学界已经触及叙事问题,但研究议程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范式。近年来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升级,国际关系学者越来越意识到国际话语、外交修辞与战略叙事的重要性。其中,中国学者也开始从*治语言学角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关系大国竞争中的战略叙事中美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