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面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暨文明宣言:“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文明交流平台做出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
五年来,《文明》杂志始终倡导“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通过一系列专题和专刊诠释“文明交流互鉴”思想,面向世界开展文明对话,一如既往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提出五周年之际,我们重刊《文明》杂志实践“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年12月
为纪念《文明》杂志创刊15周年
《文明》杂志总结了15年来
在传播中国与世界文化上的实践与思考
纪念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提出五周年专题之二
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
让北京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高地(上)
——《文明》杂志传播中国与世界文化十五年的实践与思考
◎
文/娄晓琪
娄晓琪博士、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
年12月,《文明》迎来创刊15周年。在探索中国梦的文化实现之路上,《文明》以新的方式实践着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让北京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高地,让中国文化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的底蕴与优势
中国文化要想更快更好地走出去,就需要打造中华民族自己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让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年12月,《文明》杂志在北京正式创刊。创刊以来,《文明》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文明》杂志的资源和背景是中国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积累和今天丰富多彩的新文化内容和新文化需求,国内外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和中国人天生对文明的感知与传承,这一切支撑着我们以中华文明为底蕴来认知和汲取世界文明精华。
《文明》杂志坚守的是立足本土,植根中华文明;同时面向世界,兼容并包、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不同文明的对话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补短扬长,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文明》重在展示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世界,立足点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基础,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解读世界,以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角度让世界读懂中国。
(一)《文明》的思想导向:展现文明价值——和谐与融合
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第一次系统地向世界阐释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文明交流互鉴,完整提出中国面向时代的文明观,这是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习近平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涵盖了地理、国家、历史、文化、民族、城市、乡村、产业、生态等一系列概念。世界文明的进步不仅是西方的、欧美的,也是亚洲的、中国的。中华文明的成长与发展不仅集中在长江和*河流域,而且建立在中国更广泛的土地上,同时在与东南亚及其他周边国家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其他文明的营养,从而达到和谐相处与融合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发展的国家,中华文明的悠久丰富与多元多脉就是当今世界多民族多元文化共融并进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国家,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宗教文化融合的历史。其中的诸多差异在中国和谐地留存至今,形成今日之中华文明特色。当今的世界文化也是如此。在和谐与融合的大旗下,我们将世界文明构成元素:民族、信仰、地域、人文、历史与自然等和谐统一地展示到《文明》杂志上。古今中外的民族、民俗、民间、民生呈现出一幅幅祥和动人的美丽画卷,唤起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