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读:世界历史发展至今,人类社会已经由之前的领土争夺战变为现在的资源争夺战和科技争夺战,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人类的活动版图以及国家领土已经有陆地扩张的海上。当然,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和对未来的探索历史,而对未来领土的探索逐渐由大陆扩张到南北两极。
南极的开发在最初时各个协约国家形成高度一致,在《南极公约》的前提下共同将南极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产,所有在公约中的签约国家都在这里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且不分先来后到不分国家强弱,而南极的开发和科考一直都在有秩序的进行。
虽然南极的开发是一部人类文明史,而北极的开发却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再从地图上空俯视就可以看到北极周边的邻居,环绕着加拿大、俄罗斯、冰岛、挪威、丹麦,他们因为地缘优势在这里有很强烈的话语权,当然也在第一时间在这里建立科考站并且进行相关的科考科研。
然而我国在进入北极科考之前,在这块神奇又壮阔的土地上没有任何话语权。直到年,源于一次不经意的发现,我国北极科考队员高登义终于发现这个封存已久的秘密,在一本书中发现我国居然在北极也拥有同样合法的权益,并且可以在这块土地上与其他国家一样可以进行科考站建设、矿产开采、办学校等活动。当然这一切,都感谢当年的北洋*府。
首先要介绍这块土地,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岛屿,位于瑞典和挪威附近的斯瓦尔巴群岛,可以从地图上看出该岛面积并不大,管辖权归挪威所有。在之前的漫长时间里,因为这里孤立于北冰洋几乎与世隔绝并未引起任何人的重视,在12世纪的第一次发现并没有人对于这片白色荒漠产生兴趣;而在这中间的4世纪里依然没有人产生足够兴趣;直到16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家纷纷走出国门,在海外探索土地,正巧在此地遇上风暴障碍躲避,成功脱身以后用挪威语对其进行命名,岛屿名称就是“非常寒冷的海岸”;一个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进展,部分国家对工业资源的争夺如火如荼,在这里逐渐发现大量矿产资源煤炭、*金、石油,自此之后引发一系列领土争端,从17世纪到19世纪20年代在这里都存在各种争议。
这座岛上因为孤立在北冰洋,同时又是一片白色荒漠,气候严寒,生存很有难度,因而一直无人居住。岛上有多只北极熊,多人口,北极熊经常在居民区串门和当地人成为街坊邻居。
中国历史漫长又复杂,在清王朝灭亡以后进入百年沧桑史,到年北洋*府试图在战乱中让国家进入和平状态,当然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也在这一年,三月份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中华民国*府在广州成立,11月份孙传芳的部队与奉系*阀正计划展开作战。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在历史上的这一天,年8月14日中国在这一天加入“斯瓦尔巴条约”,就是因为这个条约,在战乱中的中国终于在海外有了一块土地,繁荣千年历史此时处于长期战乱的中国终于在国际社会中有一丝存在感。
当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签订“斯瓦尔巴条约”,国际社会都没有想到邀请中国。第一次是在年2月9日,9个国家共同出席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中规定挪威对斯瓦尔巴岛具有管理权,并且但凡签订协议的9个国家(荷兰、英国、丹麦、美国、意大利、法国、瑞典、挪威、日本)对该岛可以建立科考站、办理学校、开采矿产等一系列活动。随后该条约被存放在法国巴黎。
后来签约国家邀请更多国家加入该条约,而法国在此时邀请北洋*府,北洋*府派出公使共同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与其他29个国家一同签署了最新版的“斯瓦尔巴条约”,这个条约更加具备权威性,并且此时的中国也终于具有了第一块海外土地,可以与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合法权益。
而就此之后,我们国家的局势还在一片茫然中探索前进,历史也就此封尘。而这一切都在年发生改变,而改变历史的却是一个小小的北极科考队员,他名字叫做高登义。当然在这个时间内,其他国家陆续在这里进行合法的科学考察,唯独缺少我们国家。
在年夏,高登义受邀来到挪威卑尔根大学参加一项活动,并且这项活动的差旅费有这所高校承包,发出邀请的是该大学的Y.叶新教授。这次科学考察从结束时,该教授送给高登义一本书,这本书叫做《ArcticPilot》(北极指南)。本来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朋友之间送礼稀松平常,国际友人之间送本书也是日常礼仪。
但是高登义却在这本书中发现了这个封尘已久的秘密,在翻阅这本书发现《SVALBARDTREATY》(斯瓦尔巴条约原文),从这里作为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中国已于年已经是成员国,并且知道只要是成员国就可以在这里建立科考站。
看到这个消息之后,高登义兴奋从床上一跃而起,立即请教Y.叶新教授我国能不能在这里建立科考站。Y.叶新教授也同样兴奋,并且回复说中国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成员国,有权力在这里建设科学考察站。随后立即到达斯瓦尔巴岛所在的朗伊尔宾市,并且与该市市长会面,没想到市长也表示热烈欢迎。
年8月份结束考察,高登义将此事层层上报,年至年逐步取得进展;年挪威发出邀请函,邀请函题目是《CHINESEARCTICBASEINSVALBADISLANDS,NORWAY》,在在这里欢迎我国到斯瓦尔巴建科考站。年再次发出邀请函,这份邀请函是正式文件《CHINAMULINARCTIC》。
之所以此事拖延如此之久,据高登义介绍说是当时缺乏建站经费,曾向各方面筹措,但是依然未能如愿,所以一拖再拖。转眼已经跨入21世纪,到年开始走与企业相结合的路线,当时建站部分经费由伊力特酒赞助,自此中国在北极建站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于是在-年之间,先后几次远赴斯瓦尔巴群岛进行选址和科考,这座科考站终于在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