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只海象从出生起,就可以独得母亲的恩宠。
因为一只雌海象每3年产一胎,每胎只产1仔。
海象妈妈会对幼仔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若幼仔遇到危险,雌兽就会前往营救,甚至去攻击船只,或与凶猛的北极熊搏斗。
除了应对天敌和捕食外,海象每天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在浮冰或是海岸上睡懒觉。
按照正常寿命,他们至少可以在北极或近北极的温带海域里自由自在的生活30-40年。
但因为全球变暖,冰面退化,它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重创。
俄罗斯东北部的一个小岛,80米高的悬崖上,一只又一只的海象正在一个个跌落
笨重的身躯霎时间变得轻盈起来,这并非是一场集体自杀,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不是一场集体自杀。这里的每一只海象在坠落之前,都是想回归大海的怀抱。
纪录片中这样讲到:
随着海冰的减少,海象被迫越来越多地在岸上生活,然而这个结果是悲剧性的。
海象离开水面后视力很差。它们爬上岸休息,有时候不知不觉就爬上了悬崖。为了在悬崖顶聚集成群,许多海象前仆后继地爬上悬崖,在悬崖顶相互依偎。
由于空间有限,悬崖顶太过拥挤,有一头海象陡然失去依附,从将近80米的悬崖掉下,并数次撞在崖壁上,最后狠狠地摔在了海边的碎石滩上。
这不是个例,因为在这片碎石滩上,你还能看到其他多头的海象尸体……
02
那些侥幸远离悬崖的海象,就可以安然度过一生了吗?
不,因为比悬崖更可怕的,是人类的贪欲。
在所有的鳍脚类动物中,海象是生育率最低的。
雌性海象每次怀胎15个月左右,甚至比许多大型鲸类的孕期还要长。在幼崽断奶之前,雌性海象都不会再次排卵,因此它们一般每两年才能产一胎。
在海象如此保守谨慎的生活史背景下,欧美人进行大规模商业捕杀海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西洋的海象几近灭绝。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洋海象的数量也一度下降到仅剩5万至10万头[2]。而自限制猎杀雌性海象的政策出台之后,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海象的数量才得到了较为快速的恢复。
03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工艺品再华美,也抵不过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们始终希望,人们是在自然界中认识的每一种生灵,而非冰冷的陈列馆里。
我们不希望,以后我跟我的孩子介绍海象时,是指着书本上的图片,告诉他:“这是已经灭绝的海象。”
人类不是地球上的唯一物种。
我们与万物共生,也定然与万物共亡。
所以爱护生灵,即是爱护我们自己。
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生态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类仅仅只是这个链条中高智慧物种的一节。
正是由于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人们才可以听到鸟鸣深涧,才可以看到鱼游滩底。”
永远不要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灵。
因为我们,从不能独善其身。
转载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是出于传播更多资讯的目的。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