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朝鲜半岛长津湖附近已经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里是朝鲜的北面,平均海拔在至米之间,作为人烟稀少的密林地区,这里一到晚上,温度就会低至零下40度。
年的长津湖迎来了50年不遇的严冬,偏偏这一年,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踏上了这片苦寒之地。
等待着他们的是世界上最厉害,拥有着最先进武器装备的不败王师美国军队。
在紧张的应战过程中,美军却遇到一件奇异的事情。
虽然情报已经表明,长津湖地区将遭遇中国志愿军,但当他们带着部队在长津湖附近搜索前行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发现有人的气息。
可没过多久,美军指挥官就在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中赫然发现了自己的部队已经处于一片枪口之下,这让他大惊失色,火速传令马上投入作战。
美军等了一段时间,占有优势的对手却始终没有向部队放出一枪。这种非常规操作让美军指挥官十分疑惑,便派遣小队前去查看情况。
没想到,美军小分队带来了一个震惊在场所有人的消息,前方阵地举枪待战的中国志愿军居然都已经连枪带人被冻成了冰人。
即便已经失去生命迹象,但是,在当时的美军眼中,这名志愿军战士却像活人一样,神态机警地坚守在阵地上,他们的身体仍保持着战斗的姿势,枪口对准敌军的方向。
为了能够收缴他们所持的武器,美军士兵曾多次尝试将他们手中的枪取下来。
可惜他们的手和枪已经结结实实地冻在了一起,不得已,美军只好掰断这些志愿军的手指才将枪支收缴齐全。
这就是朝鲜战场流传出的长津湖最美冰雕连的故事。
根据战后宋时轮将军递给中央的报告显示,入朝志愿军第九兵团自入朝鲜以来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行军作战,所有人员无一人对此提出过异议,或者违反命令。
因此才直到战斗结束,其他部队前来打扫战场,才得知有名干部士兵全部冻死在战场上的事迹。而在入朝作战中,却远远不止这一个连队有如此遭遇。
年最冷的冬天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生动地描述了志愿军战士如何昂首阔步,一往无前地进入朝鲜战区,与美帝西方开展作战。
以至于这么长时间以来,每当有人读到这段历史,都会误以为志愿军战士是在万全的准备下,才迎接的战争。
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完全是在我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斗。
年6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非常清楚,只要中国共产党成功解放大陆,海南以及台湾,那么美国势必会阻止社会主义朝鲜南下解放南朝鲜。
在苏联的默许下,金日成提前发动了解放南朝鲜战争,彻底打乱了我党领导高层制定的解放台湾的战略计划。
然而,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朝鲜部队根本无法招架。不得已,金日成向中国和苏联两国发出了紧急救援的请求。
可斯大林碍于本国利益,借口自己在外度假委婉地拒绝了朝鲜的出兵请求。
我国为了防止“联合国军”进犯我国东北地区,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深思熟虑之后制定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作战计划。
于是,在年的11月7日,12日,19日,由我国20军,26军,27军组成的第9兵团,共15万名战士,在司令宋时轮,副司令陶勇的带领下分三批从东线战场悄悄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由于9兵团长年驻守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平时的训练内容都是以解放台湾为主,因此,被临时调派到冰天雪地的北方地区,部队几乎没做任何准备。
按照原来的计划,这十几万的战士本来应该在辽阳、沈阳两地休整,换完冬装再上战场。
可是,南方军队所谓的“棉衣”还是让东北军区领导大为震惊。因为,第9兵团全员上下,身上穿的衣服在东北这种严寒天气下只够称之为单衣。
东北军区副司令对第9兵团的领导干部发出严厉警告说,如果他们以目前这种军需准备,一旦进入朝鲜,别说打仗,就是冻也会把人给冻死。
在他的命令下,东北边防部队紧急调配了库存里存放的大衣5万件,和棉鞋一起全部发给第9兵团。
还把东北部队的干部和战士自己穿的衣帽全部扒下来要给第9兵团送去,然而,还没等这批物资被送上入朝的火车,前方战线吃紧,就已经把第9兵团送入了朝鲜。
谁也没想到,朝鲜迎来了50年来温度最低的冬天,9兵团的战士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资,只能10个人盖一条棉被,在零下接近40度的酷寒中靠互相取暖睡在雪地里。
入朝的第一天,就有近八百多名战士被冻伤。
可即便如此,9兵团依旧要按照部署计划抵达长津湖,并按照部队要求做好隐蔽的野性伪装,借由周围的自然环境悄然进入战区。
尽管联合国军拥有当时最好的飞机,24小时对长津湖地区巡视,却一点没有摸到第9兵团的尾巴。
虽然战术上非常成功,但对于在寒冷天气下的志愿军战士而言,这种十几万人的隐蔽行动需要战士们靠双腿在寒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横穿被积雪覆盖的山脉和树林。
根据资料显示,在这场二十几天的隐蔽行动中,最好的天气是零下20多度,最差的时候接近零下40度,大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开一枪一炮就活活冻死在战场,可见当时的作战条件是多么挑战人类极限。
02克服严寒全靠意志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是典型的高寒地带,一到冬季就普降大雪,寒冷的季风让山高路窄的长津湖地区成为难以生存的复杂地带。
即便如此,在年11月27日的傍晚,10万中国志愿军还是按照计划来到了这片广袤的山地和丛林里。
当天晚上,美国陆战第1师和美国步兵第7师正沿着山间的小路向前行进,只听山林中突然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
司令宋时轮,副司令陶勇带领10万志愿军突然钻出来对美军发起猛烈进攻。
美军怎么也没有想到,居然会有部队会在这种冷夜埋伏在山里,毫无准备的美军只好仓皇应战。
28日的早上,志愿军成功将美军7师和陆战1师分割成5个部分,但这并没有让战斗变轻松。
有着“美国战斗力最强部队”名号的美国陆战1师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惊人的作战能力。
虽然他们遭遇突袭,但并没有慌了手脚,在出色的应变能力下,陆战1师利用坦克立即在三处主要的包围区域设置了环形防线,这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作战障碍。
毕竟国内的物资贫乏,科技匮乏,只有团级的队伍才有幸分到八九门老式火箭筒,其他作战人员靠的就是步枪和肉搏。
实在没有办法,战士们只能依赖小口径的迫击炮来发挥点作用,用于掩护冲锋。
可是,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天气里,钢铁制成的迫击炮一半以上都用不了。好不容易打出去,也会成为哑炮。在激烈的战斗中,炮手们看着一发发哑炮,气到痛哭。
对比拥有强大空中支援,地面重火力的美军,第9兵团的这一仗靠的就是志愿军保家卫国的信念和铁一般的意志。
由于长时间潜伏,军备不足和恶劣天气让大批志愿军战士在冲锋的时候出现了突然死亡的现象,他们的身体已经到达了极限,饥寒交迫让他们死在长津湖的山林。
补给充分的美军的处境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连军医带的针剂都冻住了,想用的话只能靠含在口中才能融化后使用。
这场战斗仅维持了一天左右,联合军司令麦克阿瑟就预感不妙,迅速作出了向南突围的指示。
在美军派出的大批飞机的掩护下,中美双方开始长达14天的拉锯战。
在朝鲜柳潭里到碣偶里,新兴里这段60公里左右的崎岖公路两侧,两军士兵开展了殊死较量。
白天,在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的掩护下,美军会发起凶猛的突围战,中国志愿军只能靠公路两边的高地作为掩体,顽强应战。
到了晚上,借助照明弹,志愿军战士便冲入美军阵地,将自己手上所有的炮弹,子弹,手榴弹砸向敌人的防御圈,这样的殊死搏斗每天都在重复。
在这种激烈密集的战斗中,美军却时常会迎来短暂休息的机会。
根据美军海洛德下士回忆,有时候战争打到正热的时候,志愿军会突然降低火力,抵抗也会变小。
由于海洛德下士所在的团伤亡最少,便被派去攻打志愿军所在的山头,在那里,他清楚地看见山头上遍布死亡的志愿军。
他们面色铁青,四肢尽断,有些还是三三两两抱在一起的样子,显然在美军发动空袭之前,他们就已经冻死在那里。
根据志愿军老兵刘伯清的回忆,证实了海洛德所言非虚。
在雪中埋伏了6天6夜的第九兵团的官兵,他们身上只穿了南方冬天穿的那种夹棉的薄棉衣,在东北零下40度的严寒中这跟穿着一身纸没什么区别。
每天在雪地中隐蔽的战士们不敢睡觉,因为一旦自己睡过去,就永远醒不过来。
同时,战士们也不能轻易碰自己的耳朵,因为它们已经失去知觉变硬,轻轻一碰很可能就会掉下来。
在这样的战场上,有人甚至写下了绝命诗。在这样的身体折磨下,志愿军战士们背负着祖国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勇于挑战严寒与死亡,尽情释放着他们祖国的热情。
美军部队的弹药越打越少,却始终无法突围,志愿军战士却越打越多,勇往直前。在照明弹的光亮下,志愿军战士成群结队地从树林里钻出来向美军袭去。
十米宽的河面上的冰早已经因为白天美军的空袭而碎裂。志愿军战士们冒着冰冷的,徒步趟过刺骨的小河。
一名美国老兵这样描述:中国士兵上岸后跑得很慢,像竖起来的树干。之所以有这样奇怪的跑法,主要是因为河水冻住了他们的裤腿,让他们的腿只能直着走。
他们的枪已经被冻住,无法发起猛攻,也没有大炮的掩护,只能僵硬地正面迎接美军的火力打击。
03歼灭“北极熊团”
由于力量悬殊,司令员宋时轮和陶勇决定改变战略以减少我军的伤亡,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一战期间留下光辉战绩,有着“北极熊团”之称的美军7师31团。
敲定作战计划后,11月30日的上午,志愿军迅速组建了由2个师5个团的兵力,利用所有炮兵掩护,向美7师31团发起了进攻。
在这场战斗中,27军的80师第团第5连的战士在敌人强大的火力压制下,不得不全员就地隐蔽。然而,当战斗再次打响,第5连却无一人再站起来,他们已经被冻死在原地。
在12月1日的早上,与“北极熊团”厮杀了一整夜的志愿军再度向美军发起进攻,这次,敌军在40多架飞机和1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拼死想要在公路的南面突围出去。
看清楚美军意图之后,我第团的战士迎着敌人的正面艰难阻击对方,在付出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仍然未能阻止敌人突围,只好采取追击堵截战术。
由于志愿军追击得太紧,慌忙逃窜的美军驾驶十余辆坦克驶过冰雪覆盖的长津湖。但是,坦克太重,还没等他们走到半路,长津湖的冰面就严重塌陷,坦克里的美军几乎全部被溺死在湖里。
剩下的多人的残余部队也没能侥幸逃脱,他们分别驾驶着数十辆的汽车、坦克走陆路。却在一片洼地上被第团的战士截住。
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你来我往的战斗后,“北极熊兵团”连带美军两个营的兵力全部断送在志愿军之手。
在打扫战场时,还发生过这样的小故事。
说是志愿军某班长在地上无意中拾到一块蓝色上好布料,由于物资匮乏,他便捡回来当了包袱皮。
直到第团3营的营长听说后才认出,这是美军的团旗,是十分珍贵的战利品。
据战后记录显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与敌军发生的五次大规模战役中,“北极熊兵团”之战是唯一一次的团灭作战,是我军抗美援朝战役中光辉的一笔。
然而,我们也无法否认这次战斗让中美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正如上文所述,所谓的“冰雕连”其实是个笼统的说法,根本不是特指哪个连队。
因为,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冰雕连”随时可见,在恶劣的天气中穿插行军,寒冷比美军的子弹更加可怕。
“小米加步枪”是中国志愿军装备的简单概括,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朝鲜则是当时人们给予志愿军的愿景。
回看70年前的这场战斗,真实的战场上,志愿军的处境要比文字记载更加艰难。
战士们的脚被冻肿了,连鞋子都穿不上,光脚跑在雪地里,晚上潜伏的时候,又冷又饿,只能吃几口雪充饥。
为了防止队伍被发现,即便是再冷,冻伤再严重,也没有一个人点火取暖。
中国志愿军就是在这种爱祖国,爱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撑下,才完成了这次作战。
战后停机,长津湖一战,让美国和联合国军组成的海军陆战第1师共2.5万人中约有人阵亡,人冻伤。
志愿军第九兵团,共投入10万余人,10人阵亡,冻伤人数约3余人,严重冻伤者约有2人。
如果从伤员人数来看,长津湖战役的惨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上甘岭之战。
随着长津湖战役结束,让美军东线全面崩溃,美国的第8集团军被我西线志愿军穷追猛打,促使我们在青川围歼战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至于开战之前,麦克阿瑟大言不惭地说想要回家过圣诞节,也成了国际上最大的笑话,节节败退的美军只好退回到“三八”线以南,寻求和平谈判的时机。
站在71年后的今天回看历史,长津湖战役充分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的铁血军魂和撼天动地的意志,也让我党领导深刻认识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作战的重要影响。
虽然对于美军而言,这场战斗更让他们看到了战争到底真正“战”的是什么?但也不得不承认,长津湖战役我军是惨胜。
真心希望,长津湖战役可以永远成为我们铭记的历史,再不会发生这样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