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部真神作
TUhjnbcbe - 2025/6/1 16:25:00

最近看了部B站9.8分、豆瓣9.6分的纪录片神作:《人生七年》。

一战后,欧洲贵族死伤惨重,二战进一步打破贵族和平民不可逾越的阶级(class)鸿沟。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逐渐代替出身,成了新的划分社会阶级的隐性标准。

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富家弟子,和从小没爹妈管教的穷孩子,长大后命运截然不同,在7岁已能看出端倪。

Givemeachilduntilheis7andIwillgiveyoutheman

这句英国谚语,中国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为论证人生命运和其阶级出身有很大关系,年,迈克尔·艾普特灵机一动,采访了14个7岁英国小孩,以后每过7年,采访一次,到年,这些孩子63岁,共采访9次,拍了9季。

90年代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先后推出自己的《人生七年》。

美国版《人生七年》

俄罗斯版《人生七年》

无奈起步太晚,选取的是80年代中后期生人,等主角老了,我们也老了。

对80-90后来说,英国版《人生七年》,是目前唯一可参考借鉴的完整版。

但纪录片有不少先天不足。

首先,取样太少。

只有14个孩子,哪怕刻意刻意富二代、工人阶级孩子、小镇孩子、农民孩子、孤儿院孩子,依然无法代表所有阶级族群的命运。

其次,导演剪辑后呈现的纪录片,每人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后期还要不断重复早年采访画面,帮观众回忆,真正新内容只有几分钟。

通过几分钟镜头了解一个人过去7年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臆断和误解。

第三,BBC要恰饭,纪录片每隔7年拍摄后马上播出。

21岁,特别是28岁那季播出后,这些人成了准“公众人物”,隐私完全暴露,被人指指点点。

有善意的,更多充满恶意。

Charles21岁后再也不愿出镜。

还有几个“小白鼠”,也受不了压力,中途退出过。

哪怕坚持接受采访的,也表达过自己压力山大,生怕说错什么,或导演通过剪辑,导致观众误解。

比如小镇两兄弟之一的Peter,28岁那期,他随口一说,最美好的时光是年利物浦欧冠夺冠,就被网暴了……

当时没互联网,但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评论,观众信件、电话,把这种类似“网暴”的压力传过来,影响本人和家人正常生活。

B站上有些弹幕,只因一句话就直接把人家一生给论断死了,想必当年英国观众也差不多……

可见,出现明显的霍桑效应,纪录片影响人生了。

最后,纪录片采访的是50后英国人。

时代、国家、文化环境,都和我们80-90后中国人面对的不同。

比如56岁和63岁这两季,穆斯林移民“入侵”和英国脱欧成了这些人最关心的公共议题。

但纪录片优点也明显,我们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命,从7岁到63岁最真实的人生变化过程,非常震撼!

所以我试图抽离样本过少、时代国家等局限性,找出更普世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02

最大的发现是:性格的确决定命运!

很多人喜欢把生活不如意归结为外部环境。

最容易中枪的是国家和父母。

都是他的锅,不是我的错,我只是受害者。

50后英国人出社会的职场黄金期,恰好遇到撒切尔夫人主导的新保守主义。

这波浪潮席卷80年代,是矮大紧口中无比怀念的政治大师扎堆来的伟大时代。

美国有里根主义,英国有撒切尔主义,苏联有戈尔巴乔夫,我们有邓公,基本方针都是减少管控,开放包容,撤裁国企,降低福利,减税,鼓励市场竞争……

熬过困难的70年代民运和滞涨高潮后,英美经济恢复活力,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贫富差距再次快速拉大,底层百姓福利减少,引发更多民怨。

农二代Nick是唯一屌丝逆袭成功案例。

他是放牛班的孩子,7岁纪录片里能明显看出,他对伦敦的繁华无所适从。

14岁那季,Nick羞涩自卑,不敢看镜头。

但21岁那季,他成了话最多最自信的一个,满有“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雄心壮志。

因为考上了牛津。

28岁那季,他读到物理博士,一心想研究物理,造福人类,但进了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后,发现待遇太差,不得不去美国做科研。

所以他对撒切尔夫人很不满。

比Nick更不满的,是平民三姐妹Jackie、Lynn、Sue,贫民窟长大的“拳头哥”Tony,以及孤儿院两兄弟Paul、Symon。

后来历次采访中,他们不时表达对撒切尔政府的不满。

相比而言,7岁就读《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的私校“三巨头”(John、Andrew、Charles)、练芭蕾的小公举Suzy、被誉为“圣光哥”的Bruce(7岁就展现博爱圣光,总想帮助他人,想当传教士,牛津数学系毕业后,还一度到印度支教),因较少受到经济上的困扰,很少抱怨政府。

03

有意思的是,那些抱怨保守党撒切尔政府的,后来一样抱怨工党布莱尔政府。

我反对保守党,也反对工党,因为不管谁上台,我的生活都没变好!

就像英国脱欧公投,原本只是卡梅伦政府导演的政治把戏,但你把生活不如意的锅都甩给欧盟,底层百姓一看,哦,原来我过得不好都是欧盟的问题,赶快退群!

结果被顶上杠头,不得不假戏真做……

最典型的是拳头哥。

天资聪慧,古怪精灵,却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走正路发家致富,只能用小聪明,投机取巧。

拳头哥从小梦想做一名骑师。

15岁辍学,做马场学徒工。

19岁有机会骑上赛马,驰骋赛场,成为一生高光时刻。

但他身材矮小,天赋不足,于是改行开出租。

伦敦道路复杂,没有主干道,在没GPS的时代,出租驾照很难考。

拳头哥考出驾照后,工作辛苦,但收入不错。

年(49岁),他预言5年内会爆发经济危机。

作为辛苦一辈子的工薪阶层,他发现伦敦拥堵费越收越高,警察开罚单毫不留情,布莱尔政府拿他们的血汗钱,去供养中东移民,发动战争……肯定有人吸血盘剥,早晚要爆!

两年后,金融危机爆发,很多人惊呼预言帝!

事实上,拳头哥不过日常抱怨。

他一边抱怨,一边把伦敦房子二次抵押,加杠杆去西班牙开发滨海度假别墅。

全球金融危机,原来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可想而知,豪赌完败。

拳头哥不得不挥泪甩卖西班牙房产,回伦敦开出租,还抱怨Uber严重影响收入。

有没有机会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直接影响职业起点,进而影响生活环境(做什么工作,想什么问题,接触什么人),环境差异又影响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决定选择能力,不同选择导致事业和经济上的进一步成功/失败。

弱者/穷人多抱怨,强者/富人多自省,久而久之,差距越来越大。

04

很多人说,中国老龄化,年轻人不爱干体力活,我们也会像欧美日澳一样,蓝领收入越来越高,加上国家鼓励职业教育,没必要都上大学,上职高当工人也不错。

但要知道,因为经济发达,英国社保远高于中国。

又因老龄化,蓝领工人收入同样远高于中国。

孤儿院两兄弟一辈子都在干体力活,砌砖开铲车啥的,对,收入是不低,但工作缺乏技术含量,无法自我成长,到老收入也很难大幅提高,而且手停口停,生活依旧艰辛。

21岁时,平民三姐妹自尊心很强,不承认学历低影响人生选择。

尤其19岁就结婚的Jackie和Lynn,面对导演“恶意满满”的提问,反复强调自己婚后幸福,女人结婚早怎么了?

同样21岁,三巨头之一的Charles说,很多人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这是民主自由的社会理念带来的幻像,其实并没有。

Andrew接着说,知识给你更多选择,很多人会不爽,但很难改变。

John打断说,我觉得没啥好抱怨,很多人原本有机会改变命运,只是没抓住。

直到三四十岁后,经历过社会毒打和生活艰辛,三姐妹才承认小时候想法太天真,当年应该拼尽全力上普高,考大学,而不是上职高。

今天教育卷成这样,上大学不稀奇,不代表你能逆袭,但至少还有可能性。

大学都没上过,大概率一辈子在中下层打转(总有意外个例,杠精退散,多谢)。

拼命读书,考上硕博,进华为往死里干,起薪就有三四十万,做得好年薪百万真不是梦。

英雄不问出处,不管你祖上是谁,出身农村or“罗马”,有学历有本事敢拼命就能赚大钱!

过去多年,英国没爆发过一场血流成河的大革命,社会一直在渐进式变化,血统和教育优势更易代际延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实现阶层跨越非常难。

相较而言,上翻三代,中国没oldmoney,阶层跨越难度低得多。

05

父母是孩子起跑线,出身是最大不公平。

你父母清北学霸,从小给你最好教育,你起点当然比隔壁职高毕业,一辈子工厂打杂的蓝领父母高得多。

刚拿到大跳台金牌的谷爱凌,爸爸哈佛,妈妈北大斯坦福,外婆运动员,基因就是高颜值高智商运动细胞发达,对世界充满兴趣,谷爱凌还喜欢写作、基因工程、量子物理……

教练校长都说,她妈是标准“Tigermom”,从小对谷爱凌要求很高。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是不是最佳教育模式,所有孩子适用?

不一定。

谷妈说,她并不希望谷爱凌事事追求完美,反而谷爱凌自己表现出更好胜的性格。

这次冬奥会,一开始谷爱凌有失误表现,但国人期望值非常高,一旦丢金,又只有一半中国血统,临时改国籍,名利双收,各种一根筋+羡慕嫉妒恨,难免网暴。

有些好心网友鼓励她轻装上阵,别压力太大。

她却说,为啥不鼓励我更有信心呢?

大跳台决赛最后一跳前,谷爱凌排第二,妈妈建议她跳,稳一点,至少保个银牌,也还有冲金希望,但她决定冒险一试,挑战从未跳过的,如果失败,很可能只有铜牌了。

这和运动天赋/父母教育关系不大,性格决定的。

能“七岁看老”的,正是性格。

三巨头之一的John聪明又努力,一直反感外界把他的成功归结为阶级因素,生来躺赢。

他反驳导演,我们在7岁时说,以后要考XX公学,然后上牛剑,在14岁和21岁纪录片里,你轻飘飘来一句,Hedidit,好像理所当然,不费吹灰之力。

事实是,John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不得不去打工,他一路奖学金读上牛津,暑假还要打工赚生活费。

和John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uzy和Neil。

Suzy是富二代小公举,父母管教越严,内心越叛逆,7岁和14岁时,眼神非常忧郁,过得很不开心。

21岁时,一边抽烟一边采访,说自己违背父母意愿,没考大学,读个职高还中途辍学,后来离家出走,最后读了个文秘学校,找个打字工作,随便混混日子……感觉就是个废人。

Neil小时候观众缘最好,被称为“小可爱”。

7岁纪录片里,导演把这群孩子带到动物园玩,很多孩子给北极熊投食,只有小可爱眉头紧锁,高声劝诫其他小朋友,标牌上写了禁止投食,你们不要再喂了!

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小可爱规则意识很强,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高。

但他父亲非常严肃,从不抱他亲他,母亲又非常情绪化,喜怒无常,对他管教极严,一心要他上牛剑。

结果他只考了个普本,非常失望,一年后辍学。

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性格,加上父母教育失当,让他对自己和世界都极度失望,精神崩溃,甚至有自杀倾向。

然而小公举28岁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眼里有光了!

重要原因是,丈夫给她的世界带来光明,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此后,小公举性格变得越来越平和,越老颜值越高,气质越好。

小可爱却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直到42岁那季,才勉强完成内心和解,开始做地方小党议员+兼职牧师。

但因起点太低,出道太晚,小可爱依然仕途坎坷,生活拮据,好不容易50多岁结婚,4年后又分居了……

06

都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话说对一半。

孤儿院两兄弟从小缺失亲情滋养,一辈子缺乏自信,讲话永远小心翼翼,没啥主见,直到63岁共同接受采访时,两人才主动承认这一点。

但也有孩子从小缺爱,长大后却对世界报以博爱,比如圣光哥。

同样从小接受昂贵严格的私校精英教育,有人很适应,名校毕业,一帆风顺,比如三巨头,有人很不适应,一路叛逆,迷失自我,比如小公举。

同样经历阴霾青春期,小公举20多岁就重新振作,小可爱40多岁才慢慢缓过来。

有人说从小家庭破裂,会让孩子一生恐婚。

但也有很多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依然对婚姻充满信心。

有人说夫妻离婚总会伤害孩子。

但也有不少孩子跳出来现身说法,说多希望小时候爸妈早点离婚,还我个清净童年。

这世界很复杂,不同人有不同天赋点和性格特质,后天所学所历又千差万别,导致对同一问题,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认知。

你关心中美博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部真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