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行*院”前发言人分享发言人心得体会
大陆近日有友在热议如何当好发言人的话题。而在台湾,随着九合一选战的升温,选举议题不断抛出,让人应接不暇。面对外界质疑和不解,各阵营的发言人每天也都神经紧绷,随时做好准备应对媒体的各种提问。 在世界范围内,其实不只是*府,包括一些大企业和有影响力的社团,都会建立发言人制度,其意义在于妥善回应公众质疑,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权威发布相关*策及重大突发事件信息,释疑解惑,提升*府、企业或社团的公信力。 发言人该怎么自我定位?又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呢?15日傍晚,台当局行*院前发言人郑丽文女士,在采访中分享了她的一些心得体会。发言人是*府与人民沟通的重要管道 导报:作为一位资深发言人,您怎么定位和理解发言人这个职务? 郑丽文:在台湾,不只是*府,很多大企业以及一些社团都设有发言人制度。作为行*院的发言人,不仅要忠实地传递相关*策和真实信息,而且要用最清楚、最明了的语言让老百姓听懂,让老百姓知道这*策到底是什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老百姓了解*策讯息的渠道主要是靠报道,因此,发言人必须与媒体保持一个良好、畅通的关系,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让拿到第一手的正确资讯,然后通过媒体发布出去。 发言人其实也是*府与人民互动、沟通的管道。当局制定一个*策时,当然希望这个*策能最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需求,而人民往往会把自己的疑虑、不解和所关心的东西告诉媒体,媒体遇到发言人时就会把这些问题抛出,发言人也会把这些讯息反馈给有关当局,作为*策制定时的参考,从而让新出台的*策达到更加周全的效果。所以说,发言人这个职务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发言人工作需四方面条件 导报:那您觉得,具备什么样条件的人才能当发言人? 郑丽文:首先,发言人通常要了解媒体生态,懂得媒体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懂得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第二,发言人要有相当的表达能力,讲话要让人听得懂,也要知道老百姓想听什么,能抓住重点又不能出错。第三,发言人要懂得*府的立场,熟悉掌握相关*策,懂得分寸的拿捏把握,不能把好事说成坏事。第四,发言人当然要得到长官的信任,如果得不到信任是非常难做的。 导报:在担任发言人这个职务前,需要经过培训吗? 郑丽文:在台湾当然是没有。不过,我个人倒觉得,培训其实还蛮需要的。接无工作日与节假日之分 导报:您当发言人时,有没有发生过故意不接的情况? 郑丽文:绝大多数时间是不会不接的啦。但我也不否认,会有极其少数的媒体从业人员因为不专业、坏习惯或故意为之,经常记录错发言人的讲话,对这样的人,坦白讲我们不太愿意接触甚至敬而远之。若发生这种情况后,我们同时一定会通过管道向其他所有媒体发布相关资讯。 导报:周末或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您也会接吗? 郑丽文:现在台湾媒体都有跑线,哪家媒体是由哪位跑行*院,发言人都知道,因此,对他们的,我们24小时都会处理,没有什么周末或节假日不接的。 导报:如果不是这些跑线呢?比如海外打来呢? 郑丽文:如果不是熟悉的,而是忽然来的陌生,或者我在开会、在飞机上、在高铁上,那有可能不会接。但对方可以马上拨打发言人办公室,办公室随时都有人接,我的秘书就会处理。如果处理不了,就会转给我。发言人制度,并不是只有一个发言人在处理事情,而是一个团队。不能给人以不重视问题的印象 导报:如果遇到长官没有授权的问题或很难回答的问题,会不会不想接? 郑丽文:也不会不接。如果确实没有得到授权,我会诚实告诉,目前没有进一步的讯息。如果是民众非常关心、媒体也非常想知道的问题,我会跟说,多久时间内我会向他回复,然后再向长官或有关当局反馈我们需要什么时候回复。总之,发言人不能给人以不重视问题的印象。 导报:如果需要联系其他有关部门作进一步了解,您会协助吗? 郑丽文:当然会。我们都有一个横向联系的窗口,所有部门都设有对外联络讯息的专门人员,以便发言人办公室随时可以联系到。要是找不到人,我们就要追究对方的了。人物简介 郑丽文,1969年11月出生于台湾云林县,台大法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美国坦普大学法学硕士。回台后加入民进*,2002年退出民进*。2005年,经连战介绍加入中国国民*,曾任国民*发言人、文传会主委和国民*籍立委。2012年10月23日,郑丽文正式接任行*院发言人,2014年2月7日请辞。( 吴生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