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千里不让弟弟补枪北极熊团团长这一幕相信在不少朋友观影时都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明明伍千里对这个团长也不可能有什么怜悯之情,为什么不让弟弟补枪呢?
活着的团长比死的团长有意义?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一个活着的团长肯定比死的团长意义更大,将其俘虏后可以从其口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所以伍千里不让弟弟补枪。
确实有这层因素,毕竟团一级建制也算比较高的了,团长的地位自然就低不到哪去,许多战略部署和决策,团长一般都是知道的,所以一个活着的团长绝对比死了的团长更有价值。
但问题是,我们不管是通过影视剧还是史料都可以了解到,这位北极熊团的团长在重伤后没多久就死了,也没有任何要俘虏这位高级军官的意思。
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对待俘虏的政策向来比较优渥,的确是有不少敌高级军官被志愿军所感化交代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但更多的军官则更为恐惧来自己方军事法庭的审判,所以不太可能在优渥的环境下主动交代的。
因此,伍千里因为这个原因没让弟弟补枪是不太可能的。
respect
都说强者之间的战斗往往双方都会对对方心生敬意,毕竟强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那种在战场上展现出过人战斗意志和军魂的军人,这一点从影片结尾美军将领向我志愿军被冻死的战士致敬一样。
当然,这里需要提一嘴的是,虽然当时确实有一位美军将领对我“冰雕连”将士敬礼以表敬意,但更多的则是机枪扫射补枪。
那么我们来看看美军是否有让我志愿军将士心生敬意的地方?显然是没有的,从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战争初期美军被我志愿军横扫来看,至少战争初期的美军并不能让志愿军战士心生敬意。
相反,因为美军的介入,让本该放下枪和家人团聚以及建设国家的人们不得不再度扛上枪,远赴他乡去继续争取和平,心中的恨意都不知道憋了多久,就像电影中伍万里当时表情一般,恨不得多开几枪来发泄一下。
所以我个人觉得,伍千里阻止弟弟补枪也不是因为心中对眼前这个敌人有什么敬意。
为了节省弹药?
我们都知道,志愿军在朝鲜半岛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第九兵团,更是临时领命入朝作战的,本来压力就很大的后勤更是无法跟上,甚至绝大多数战士连御寒的棉衣都没有,穿着单衣、单裤就走上了零下40度的长津湖战场。
志愿军将士连衣物、粮食这种最基础的后勤物资都得不到保障,可想而知武器、弹药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更为紧缺,那么在明知北极熊团团长必死的情况下,伍千里阻止弟弟补枪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呢?
从我军南昌起义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开始,就一直有个传统,那就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虽然是一句歌词,但现实也确实是这样。
我军虽然在根据地有一些自己的军工厂,但用作坊来形容,我认为更为贴切,受限于技术和资源,这些军工作坊一般只能生产一些子弹和土枪、土炮,而且产量还有限。
所以我军不管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战又或是解放战争期间,军用物资大多来自缴获。
回过头来看抗美援朝战争,当时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但生产还并没有完全恢复,战争就开始了,加上苏联在战争初期的摇摆不定,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还是非常紧张的,手榴弹都得数着扔。
不过打死一个敌人的子弹是没必要省的,毕竟我志愿军缺,但美军可不缺,虽然每次战斗结束,美军都会在第一时间出动战机摧毁其驻地、战场上的物资,但我志愿军依旧可以缴获一些武器装备。
所以我个人认为伍千里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阻止弟弟的。
等待死亡降临的恐惧
我们志愿军战士背井离乡前往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作战是因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漂亮国出兵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威胁到我国的安全。
而在这场明显不对等的战争中,多少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亲眼目睹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牺牲,又有多少家庭失去了丈夫和父亲,虽然我们志愿军高风亮节,但要说战士们对这些入侵者没有恨意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战场上碰到,绝对是你死我活,但俗话说,比死亡更让人恐惧的无疑是等待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理上都将承受巨大的痛苦。
那么当伍万里咬着牙拉开枪栓对准北极熊团团长的那一刻,伍千里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让弟弟开枪的呢?
结语
电影《长津湖》中的这一幕算是一个悬念,电影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伍千里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没让弟弟开枪,相信每一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欢迎评论区告诉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