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厦门籍开国少将彭德清率部血战长津湖
TUhjnbcbe - 2025/1/2 16:59:00

厦门日报记者赵张昀

彭德清,原名彭楷珍,年11月14日出生于同安县彭厝村(今厦门市翔安区金海街道彭厝社区),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清率领第27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一举歼灭美军的王牌团“北极熊团”。他曾任华东海军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福建基地司令员、政委,参与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并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等。年被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年6月在北京逝世。(提供:彭德清纪念室)

在近期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英勇围歼美军“北极熊团”,该团团旗倒下并被缴获的画面令人振奋。鲜为人知的是,在厦门翔安的彭德清纪念室里,就藏有一面“北极熊团”团旗(复刻版)。

电影《长津湖》主线故事中的志愿军第27军,其军长的原型人物就来自厦门——他是开国少将彭德清,在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日前,厦门日报记者深入挖掘彭德清的抗美援朝故事,采访厦门党史研究者彭炳华,还原长津湖战役的更多细节。

志愿军仓促进入高寒战场

彭德清是一位从沿海渔村走出的开国少将。他年出生于同安县彭厝村(今厦门市翔安区金海街道彭厝社区)。年,彭德清时任华东野战军第27军军长,率部跟随宋时轮带领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入朝作战。当时,彭德清知道,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战斗。

第27军的出发有多么仓促?在《缅怀老首长宋时轮同志》一文中,彭德清亲笔还原了经过:奉命出兵时,第27军正在杭嘉湖一带开展渡海登陆作战训练,一下子从湿热的江南水乡转战零下40℃的高寒地区,部队的御寒物资、粮食补给等后勤保障都十分短缺。不少人还染上了血吸虫病,战斗力大受影响。

还没作战已出现冻伤减员

据相关资料记录,志愿军开赴抗美前线时,不少部队的棉衣鞋帽尚未解决,战士穿着胶鞋、单裤,还没作战已有冻伤减员,粮食弹药仅靠随身携带。而美军方面,不仅裹着保暖的皮靴大衣,有的还穿防弹衣,弹药、油料等补给丰富,拥有大量火箭筒、反坦克炮等现代化的精良装备,以及强大的后勤支撑。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胜利更显珍贵。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彭德清率部围歼的“北极熊团”,是美军的一个王牌加强团,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西伯利亚。值得一提的是,“北极熊团”团旗被缴获后,曾一度被志愿军当成御寒的毯子,还差点被当作蒸笼布用来蒸馒头。

晚年的彭德清常梦回长津湖

寒冷而艰险的长津湖血战,给彭德清的戎马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冰雪烙印,他曾多次在文章中回忆,或和家人提及。

彭德清二女儿彭平平撰写的文章《彭德清:全歼美军王牌“北极熊团”》中,记述了父亲的作战故事,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例如,为了战胜饥饿和严寒,彭德清在营地进行了一系列“发明创造”:他挖掘简易工事宿营,既取暖又防空,很快在全军推广;他发明了保暖实用的“两用手脚套”,可以在行军时套手、休息时套脚,他还与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裤。

厦门党史研究者彭炳华曾与彭德清在北京相识,二人是同安老乡,并多次通信。彭炳华告诉记者,彭德清三女儿彭小秋曾提到,晚年的父亲曾多次梦回长津湖,弥留之际,彭德清常常梦到新兴里的刺骨冰川、皑皑白雪,战场上浴血冲锋的先遣连、突击连,以及封冻在雪地里的“冰雕战士”。

有气象资料显示,长津湖战役时属于极端天气,气温可能低于零下40℃,加上突降大雪,志愿军长时间被户外寒风裹挟,体感温度甚至更低,严酷程度难以想象。但正如影片《长津湖》所呈现的那样,来自西伯利亚的沉重寒流,也无法冷却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和热血。

从闽南山地游击战中历练出的将才

彭德清在抗美援朝时率第27军荣立战功、屡受嘉奖的背后,离不开他从闽南故乡“打游击”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一代传奇将领的印记。

崇山峻岭中,彭德清曾领导闽南游击战场、参与孟良崮战役等,因此,在抗美援朝的山地战中,他精于打伏击和夜战,多次运用梯队掩护,突破敌军包抄。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清担任团长兼政委的新四军1师3旅7团,被誉为“一代劲旅”,后来,在苏中七战七捷、淮海决战、渡江战役中,彭德清率部队打了不少硬仗,担当攻坚前锋——这些经验,无疑为长津湖血战夯实了基础。

责任编辑:蔡伊琳

1
查看完整版本: 厦门籍开国少将彭德清率部血战长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