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关于长津湖之战的文学作品也相继出版,比如这本以抗美援朝老兵口述的方式呈现的书《血战长津湖》。
10月17日,现代出版社推出的军事纪实作品《血战长津湖》亮相成都天府书展,该书作者、朝鲜战史研究专家、编剧何楚舞在现场进行了分享。
现场照片
《血战长津湖》最大特点在于是亲历者口述实录,记载了丰富的战场细节。作者团队历时两年多,走访居住在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军老兵,也采访了当年参战的各级指挥机关和军事科学的研究者。这些老兵现在大多已经过世,这就使得他们留下的这些口述史料有着特别珍贵的意义。
长津湖战役的三大特点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是中美双方王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对决。
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官兵身着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对阵美国精锐部队第十军,与美国王牌师——陆战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较量。长津湖之战,也创造了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北极熊团”)的纪录,同时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这场战争,也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成为战争史上引起许多唏嘘感叹的经典战例。美军陆战一师作战处长鲍泽上校有一段回忆录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名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何楚舞在分享时讲道,长津湖战役有几个特点:第一是饥寒交迫;第二个特点就是急,十万火急;第三个特点是敌不知我我不知敌。在长津湖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作战,无论志愿军九兵团还是美军陆战一师,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两支劲旅的遭遇也充分展示了两军士兵的意志力。志愿军为什么在自身后勤匮乏、通信不畅、攻坚火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与世界上精锐的部队对抗?如果说双方在作战能力上有什么差别的话,其实只有两个很抽象的名词,那就是牺牲精神和信仰的力量。
分享书中史实
现场照片
作者在分享中谈到,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史实——美军陆战第一师的士兵摸到山头上之后,看到在水门桥附近的高地上,我方志愿军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注视着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全部冻死在山上。这个一百多人的连队,幸存者仅仅是一个掉队的战士和传达命令的通讯员。纵观世界战争史,也只有中国,只有中国的军人才有这样的战斗精神。
他认为,长津湖之战对于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首先它扭转了朝鲜战局,让西方世界感到震惊:新中国成立才一年,中国的军队竟能主动迎战,杀出国门,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杀退到三八线以南!麦克阿瑟沉痛地发现自己的中国知识旦夕间全部过时了,“必须从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此战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让新中国成为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何楚舞谈到,长津湖战役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长津湖精神。今年9月,“抗美援朝精神”被列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而抗美援朝精神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上甘岭精神、松骨峰精神,长津湖精神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种精神血脉,也在当代中国军人身上得到了传承。何楚舞在现场也分享了他采访的当代中国军人的两个事迹,让现场读者对这种精神的薪火赓续,有了更为真切的体悟。
走访亲历者,留下口述历史
《血战长津湖》一书从抗美援朝战争源起讲到长津湖之战,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解读,还原真实的战争。比如部分志愿军战士对美军也经历了轻敌、畏敌,再到同仇敌忾的心理过程;也包括中美军队装备、编制、后勤补给等细节内容的解读。
而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亲历者口述实录,记载了丰富的战场细节。作者团队历时两年多,走访了居住在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军老兵,也采访了当年参战的各级指挥机关和军事科学的研究者。他们多数是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志愿军九兵团第二十、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当事人,既有战斗英雄、火线指挥员,也有参与战略决策的高级指挥员、参谋。这些老兵现在大多已经去世,这就使得他们的留下的这些口述史料有着特别珍贵的意义。
何楚舞说,《血战长津湖》一书的创作初心,就是为了让广大民众记住这些英勇无畏的将士,记住不该忘却的历史。
红星新闻记者陈谋
编辑李学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