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发现大运河京口闸遗址
元代青花海水龙纹三足炉。 我的左脚下方是运河,右脚下方是长江,我们站的地方,是明清时期的京口闸,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第一道闸门。 昨天下午,在镇江中华路东侧的考古工地上,镇江市博物馆考古负责人霍强站在京口闸遗址的条石闸堤上对说。此次考古发掘出了闸墙、石岸、码头等遗迹。京口闸也是目前大运河沿线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水闸遗址。 眼前的闸堤是清康熙年间在明代闸堤基础上加修的,但条石依然平实完整,岸边的石料上留有孔洞,是当年固定栏杆的位置。确切地说,这是半个京口闸,河东长54米的闸堤完整地重见天日,而河西的半边则被压在柏油马路下。 考古证明,京口闸的闸口宽度只有9.6米,很难想像当年站在这里,眼前是一幅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 的繁荣景象。但当年这里却是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是千里漕运的 咽喉 。明清两代,湖广、浙江、江西以及苏、松、常、嘉等地的漕粮,大部分经镇江由京口闸进入运河运往北方,每年的运输量在150万石以上,而在非漕运季节,京口闸内外聚集着南来北往的商船,南方的丝麻、棉布、茶叶、桐油、笔墨纸张及北方的红枣、柿饼、胡桃、芝麻、麻油等在此汇聚,使镇江成为长江下游物资中转的重要港口。 在京口闸后方,还有腰闸、上闸、中闸及下闸,五道闸门构成一组船闸。在枯水期,长江的水位远低于运河,船从长江进入京口闸后,闸门放下,旁边的水澳(分为积水澳和归水澳)放水,抬高闸内水位。通过五道闸四次注水、放水,船被慢慢抬高,爬完四级 水台阶 ,船就能安然进入运河了。这种复式船闸是古代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而京口闸5道船闸则是这种技术的集大成者,这种原理,至今仍在葛州坝和长江三峡等水利设施的通航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