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水门桥比长津湖更爆燃,白天人海冲
TUhjnbcbe - 2024/7/6 17:20:00

凭着前作《长津湖》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营造的声势,续作《水门桥》想不火都难!大年初一清早,笔者赶早场观影,影院门前居然排起长队,可见影片热度之高。《水门桥》到底好不好看,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也不想卖关子,一句话,够爽够劲爆。因为电影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战役布局和前期战斗进程都在上部《长津湖》里交代得一清二楚,所以《水门桥》开场就是打,紧张刺激的战斗片段贯穿始终,用于剧情衔接的文戏比例相比上部大幅减少,节奏紧凑,场面火爆,志愿军战士忍受着漫天风雪的酷寒和美军燃烧弹烈焰的炙烤,舍生忘死地奋勇战斗,直至惨烈牺牲,令人泪目,而穿插七连的故事也迎来了一个悲壮的结局:在战后回国休整的列车站台上,应到人的七连仅实到1人,只剩伍万里!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宣传海报。

不过,作为军事历史爱好者,总不免将电影与真实历史进行比对,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理解艺术夸张和尊重历史事实的纠结中求得平衡。其实,《长津湖》系列影片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长津湖战役的大背景下,由三位大牌导演进行的杂糅式的“艺术加工”,试图通过“穿插七连”这一虚构的英雄群体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无情和志愿军的英勇顽强,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在情节和细节上做偏离史实的处理几乎不可避免,比如在《长津湖》中就加入一段七连护送电台和炸毁美军通讯塔的戏份,而基于史实这种情节既不合理,更不存在。到《水门桥》,导演组与编剧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为了配合剧情制造了更多更大的BUG,一刷归来,笔者以为最突出的有三处(以下严重剧透,谨慎阅读)。

错乱的作战时间线

《水门桥》的剧情承接《长津湖》,在新兴里击溃“北极熊团”后,七连与其他部队一道向美军陆战一师师部和前线后勤中心所在地下碣隅里发起进攻,争取夺取那里的野战机场,切断美军的空中退路。这个承前启后的片段时间不长,志愿军在昼间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地面攻势,人潮汹涌,气势如虹,甚至在夺取美军炮兵阵地后调转炮口与美军炮兵展开对射!在志愿军的猛攻下,陆战一师“放弃作战”(片中描述,其实美军是有计划地撤退),向古土里撤退。在影片中,七连是在占领下碣隅里后进行短暂休息时接到向南穿插,炸毁水门桥的任务。注意,这里志愿军先占领下碣隅里,而后七连才奉命奔袭水门桥。事实上,在水门桥战斗发生时,下碣隅里始终在美军的手中。

■电影《长津湖》中的下碣隅里美军机场的镜头。

志愿军对下碣隅里的进攻始于11月28日,由第20军58师担此任务。尽管下碣隅里美军当时兵力不足,多为后勤单位,但由于掌握火力优势,加之志愿军进攻部署不周,未能一举攻取,战斗陷入拉锯僵持。随后几天中,美军从古土里派来援军,即“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一部兵力抵达下碣隅里,野战机场也投入使用,运来援兵和给养,使得守军兵力得到加强,而志愿军冻饿交加,物资补给困难,又受到美军的空地火力压制,攻击能力日渐衰弱。至12月4日,困守柳潭里的陆战一师主力成功突围,与下碣隅里守军兵合一处,实力大幅增强,此时志愿军已无强攻夺取下碣隅里的可能,实际上直到12月6日美军主动撤离下碣隅里后,志愿军才占领此处。可是,志愿军三炸水门桥的战斗分别发生在12月1日、12月4日和12月6日,由第60师第团和师直侦察营完成,并无第58师部队参与。对照《水门桥》剧情,如果七连参与了下碣隅里战斗,它根本不可能赶往水门桥参战,因为那时桥都被炸了三遍了。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运输机降落在下碣隅里机场,卸下弹药给养,撤离伤兵。

虚构的水门桥战斗

《水门桥》的焦点自然是志愿军三次炸桥,而美军三次修桥。美军为了守护这座撤退道路上的关键桥梁,在此地重兵设防,依据影片中的表现,美军在此部署了一个加强了重武器的步兵连(指挥官是一位自作聪明的美军上尉),配备了至少2挺中型机枪、6支BAR自动步枪、“超级巴祖卡”火箭筒、毫米无后坐力炮、60毫米迫击炮和火焰喷射器,还配备了不少于3名狙击手,在桥北还埋伏了1辆“谢尔曼”坦克!美军在桥梁两侧及山坡上构筑了大量野战工事,明碉暗堡探照灯、岗楼壕沟铁丝网,一应俱全!对于守卫一座桥梁而言,这样的配置可以说是超级豪华的。此外,在昼间美军战斗机还会向桥梁附近可能有志愿军隐蔽的山沟实施凝固汽油弹轰炸,将大片山地烧成焦土,附近据点的美军也能迅速增援。可以说,剧本为了增加志愿军炸桥任务的难度系数,硬生生地将水门桥打造成一座“野战要塞”。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战斗场景,水门桥周围美军火力极强,探照灯反复照射。

然而,事实与影片恰恰相反,美军在水门桥的防御部署极为松懈,甚至起初没有任何设防,才让志愿军三次破袭得手。在长津湖战役前期,美军陆战一师及陆军第31团级战斗队被分割包围在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等地,散布在数十公里范围内,彼此难以支援,根本没有兵力处处守卫沿途的交通要隘,也包括水门桥,更不用说在此掘壕据守。现存的水门桥周边的历史照片也印证了这一点,桥梁周围看不到任何工事战壕,碉堡掩体,与影片中的水门桥迥然不同。在笔者目前接触到的中方和美方的资料中,均没有水门桥曾发生激烈战斗的记录,甚至在原始记录中连水门桥的名字都不存在。在志愿军的战斗记录中,水门桥也只是战役后期对美军撤退路线进行的破袭行动之一,实际上同期被志愿军破坏的桥梁不止水门桥一座,只是因为美军以特殊手段将其修复才广为人知。其实,真正的激战发生在控制水门桥南北道路的几处高地上。所以,《水门桥》的主要战斗情节除了三次炸桥外基本是虚构的。

■水门桥遭到破坏的历史照片,可以发现美军并未在桥头构筑防御工事。

匪夷所思的炸桥方式

《水门桥》的核心看点自然是炸桥,可是史料中几乎找不到志愿军破坏水门桥的细节信息,而且以当时的装备状况,志愿军能使用的爆破器材仅限于简陋的炸药包、爆破筒或集束手榴弹,这显然不足以抓住观众的眼球。既然整场战斗都是虚构的,那么在战斗细节上留给导演天马行空、肆意想象的空间就更大了,构思了各种令人瞠目的战术动作和爆破方式。

在影片中,七连作为绝对主角参加了全部三次炸桥战斗。第一次作为增援接应先行炸桥的九连(由营长谈子为指挥),采取声东击西、伪装靠近的战术,但被美军识破,仅用炸药包炸坏了一小片桥面,美军铺两块木板就修好了。七连长伍千里接替牺牲的谈子为指挥后续炸桥行动,为第二次炸桥制定了一个擒贼擒王、两翼牵制、直捣黄龙的作战方案,企图活捉美军指挥官,牵制桥头美军火力,掩护爆破小组从炸开的引水管道直接进入桥梁一侧的水泵房,进而炸桥。这次行动还得到了美军的有力配合,美军指挥官制造了一个极易被识破的陷阱,迟迟不肯下令对靠近的志愿军实施全面的火力压制。不过,美军坦克的增援打乱了志愿军的计划,最后由狙击手平河将炸药包塞到坦克车下,由伍千里用手枪打爆,借助炸药的威力和坦克的重量制造了更大的缺口,但美军还是迅速修建木桥加以填补。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志愿军战士使用巴祖卡火箭筒从引水管内部攻击水泵站。

第二次炸桥,七连和九连基本都拼光了,剩下不到10人,没有任何爆破器材,更无重火器支援。如何完成第三次炸桥?这里请读者先自行脑补一下……导演组已经安排好了两件新武器:一辆缴获的M3半履带装甲车,台词称是谈子为在古土里缴获的,而且开到了水门桥后方的山坡上!这实在令人困惑,直到12月10日之前,古土里始终处在美军的控制下,谈营长是如何缴获这辆装甲车的?又是如何不依赖这一地区唯一的公路把它开到陡峭的山坡上?笔者得不出答案,姑且放过。第二件武器是从坠落山坡的美军坦克残骸内找出的一枚坦克炮弹。利用这两样东西,伍千里制定了终极炸桥计划,由指导员梅生驾驶点燃的卡车从山坡冲下,其余人员以开枪吹哨等手段袭扰美军,这都是牵制,真正的决定一击由伍千里亲自完成,他背上绑着一块铁板,抱着坦克炮弹,从水泵房后面的山坡上高速滑下,跌落到桥面上,坦克炮弹恰好卡在木桥上,伍千里在群敌环伺下中弹跌落山谷之际,以手枪凌空打爆炮弹,将桥面彻底炸毁。对于这样的剧情设计,笔者已经无力评价了,请看官们各自领会。

■在影片高潮阶段有一辆美军M3半履带装甲车出镜,只是它的出场方式不尽合理。

结语

总而言之,如果你将《水门桥》当作春节假日里的余兴节目,顺便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值得推荐的,只是不能对情节细节太过较真,忽略形式,领悟精神就好。借用笔者朋友的评语,《水门桥》就是一部借助抗美援朝的历史情怀,以现代枪战动作元素包装,充满浓厚武侠色彩的战争片。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门桥比长津湖更爆燃,白天人海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