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治水:守望水清鱼跃——“新大禹治水”启示录之二
衢州市区“三改一拆”、治污治堵百日攻坚行动
推进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
“水污染,找‘河长’!”今年以来,由各级行*首长挂帅“河长”的治水模式正在衢州推行开来。“河长”治水到底有何独到之处?初秋时节,我们沿衢江溯源而上,追寻着答案。
龙游县是衢江水出境的最后一关,来到该县北部的横山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清清荷塘。“只有好山好水才能种出好莲花”,身兼“河长”的女镇长吴*杰说,“河长制”的最大优势便是破解了“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传统格局。河水清浊与否,责任与考核全系“河长”一人,这种机制也倒逼了官员必须用心治水。
“治理水污染,表象是在水里,根子还在岸上。”经过调研,吴*杰施展的治水首策便是“管好一头猪”。
过去,横山镇遍布着大小500多家“小散乱”养猪场,“不仅猪粪随意排入溪流,而且死猪也被丢弃在河道,臭气熏天,老百姓连窗户都不敢开。”一位村干部这样形容养猪业昌盛时的横山镇。
治水先治猪!横山将生猪养猪污染整治作为当地“控源截污”改善水质的突破口,一场声势浩大的拆猪圈行动迅速展开,镇村干部走村入户,苦口婆心找养猪户谈话做动员,帮助他们转产再就业。截至9月底,已有450多家养猪场被拆除。注意到,这场行动在改变水质环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护水意识。
腰塘边村的一处山坡上,50岁的村民诸葛卫祥这些天正在盘算着清理养猪场拆后的废墟。“养猪养了10多年,猪价像过山车,也没挣到多少钱。”诸葛卫祥说,他计划将这里改为苗圃场,种植培育好树苗,“成本低又能造福生态。”
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江清。告别龙游,溯江而上,更多三衢“河长”默默艰辛,守护脚下一泓清水的身影进入我们的视野。
水清如镜,野鱼游弋,一江碧带穿村而过……34岁的“河长”游伟旗每天都要行走在开化县长虹乡这幅田园山水卷轴中,守望着“母亲河”。
看到游伟旗又要去巡河,村民们热情着和他打着招呼。他们笑着告诉,这位年轻的“河长”可是大家伙一起选出来的。2个月前,游伟旗通过公开竞选,从7位村民候选人中胜出,当选长虹乡芳村村至田坑村间的河段长。一块块写有游伟旗名字和电话的“河长责任牌”很快立在了岸边,接受着村民的监督。
说起“公选河长”的创新之举,长虹乡*委书记金树明说,与行*任命相比,老百姓自己选出的“河长”更具公信力,当然也更会支持他的工作。对于民选“河长”,乡*府会给予村干部标准的经济补贴,以激励他们专心工作。
事实也证明,百姓不会看错人。甫一上任,游伟旗便组织了护河队,分班昼夜巡逻河道,向采砂、电鱼、*鱼、倾倒垃圾等一切影响水环境的行为说不。“既然村民选我当‘河长’,我就要管好这条河,将它努力恢复成小时候的样子。”游伟旗这样承诺。
眼下,这种“民选河长”的模式已陆续在长虹乡各行*村推广,在百姓“河长”的垂范引领下,人水和谐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美丽长虹正因此焕发出依水而兴的澎湃生机,到访游客逐年增加。
青山添锦绣,碧水蕴春光。治水事关百姓民生,“河长制”的意义便是希望将“水清鱼跃”的愿景真正落到实处。值得欣喜的是,智慧的三衢儿女正探索细化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河长”模式,努力让这梦想照进现实。
( 李啸 通讯员 蓝正伟 徐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