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战役, 第九兵团在宋时轮司令员的率领下负责东线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战也是 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战役,使美*主力部队大踏步后撤,其“北极熊团”还遭到我*全歼。
但这仅仅是从胜负结果而言,如果从兵力折损的角度考虑, 其实是吃亏的。因为第九兵团入朝前的后勤准备不足,无论粮食、棉服、补给都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导致大量战士冻死冻伤。 第九兵团有三个*15万人,仅冻死、冻伤类减员就超过4万人,整个兵团实际上丧失了战斗力,已经无力继续参加第三次战役。
不论胜败结果和兵团指战员的责任问题,主席在北京并没有责怪宋时轮,而是非常关心九兵团官兵的伤亡状况,希望他们回到国内进行整补,其他情况先放一放。但宋时轮却拒绝了这一命令,坚持留在朝鲜境内等待补给,并治疗伤病恢复实力。主席都发话了,为什么宋时轮却坚持不肯回国呢?
宋时轮要求在朝鲜原地补给休整,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原因是从作战的角度出发,朝鲜虽然与中国接壤,但是中国*队机械化程度不高,又有美*空*的严重袭扰,想要把第九兵团平安撤回中国境内进行整补,一来一回耽搁的时间很长,会影响 的前线作战,而新部队一时半会儿又无法抵达朝鲜前线。从历史角度来看,倒确实是这样的。因此宋时轮不愿率部回国,而是坚持留在朝鲜恢复战力。
关于战场冻伤有一个基本常识,就是四肢会比身体先受伤,尤其是手腕、脚腕等关节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的行动能力成了一个严峻问题,这样一支伤兵满营的部队想要依靠步行撤回国内,速度缓慢、目标太大,受到美国空*的打击之后,则伤亡会更加严重,得不偿失。这也是宋时轮所考虑到的一点。当时 在朝鲜前线只有十三兵团和九兵团,如果他的部队撤走,以美方的情报获取能力不可能侦查不到这个情况,则 只剩下西线的十三兵团,*事压力太大,这也是第九兵团不方便回撤太远的原因之一。第九兵团在第二次战役中给美*留下不小的阴影,这15万人留在朝鲜就有威慑力。
第二点原因,宋时轮是 第九兵团的司令员,在这之前也一直是华东野战*、第三野战*的老牌将领,先后担任过参谋长、纵队司令、*长、兵团司令,他和陈、粟二位首长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三野一员响当当的战将。如果到朝鲜只打了一仗就被迫撤回国内,并且因为非作战因素损失了这么多宝贵的三野老兵,那么他如何向陈、粟两位首长交代呢?既愧对了领导,又造成了严重损失,这是宋时轮不愿意这么早就回国的原因之一。
第三点原因,在 战役中第九兵团的损失达数万人,如果因为整补兵员、恢复实力的目的撤回国内,则部队人员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参战的几个*也有可能进行调整,未必是原班人马再开赴朝鲜,甚至不一定是这个第九兵团了。相应的兵团指挥员,也很有可能从宋时轮调换成其他战将,毕竟他在朝鲜的指挥的确有待商榷,尤其是后勤补给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误,导致大量一线官兵的非战斗减员,是非常不应该的,这个责任作为兵团首长无法推卸。如果撤回国内,宋时轮很可能就此错过将功补过的机会。
对他而言,最能接受的方案就是把部队留在朝鲜,就地进行休整补充。这样一来,新的战役打响后,恢复实力的第九兵团可以第一时间参与进来,后来他也确实带领第九兵团打了第四(部分兵力)和第五次战役。如果兵团回到国内,宋时轮未必再有这样的机会。 结束之后,宋将*没有再走上关键的一线指挥岗位,而是长期在*校和*事科学院工作,从这个角度也印证了第二次战役中的指挥责任问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