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津湖的成功在于它再次洗礼了中国人的 [复制链接]

1#

国庆档《长津湖》热播,票房高扬,有可能成为全球战争片最高票房,大家口碑还都不错,许多人看完表示还要带着孩子,家里老人去看,希望孩子能了解先烈们的“不怕苦,不怕死”的爱国情怀。

这时我想起一些志愿军曾经的愿望:我想让祖国知道,我们在这里和敌人战斗。

是的,先烈们命都不要了,也只是想祖国能记住他们。如今《长津湖》就让我们再次记起他们,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也再次深刻记着他们。

有看了电影回家冻土豆,然后咬不动。

你可知道,那是在零下30——40度,他们没有棉衣,藏在雪洞中,那雪下到腰深(这个深度不知有多少人见过)。所谓的冻土豆是他们的口粮,最为要命的是冻土豆也不管够,一天两个。就连作战出发时,也许这次就再也回不来了,战士们的愿望是能不能再发点土豆,可是没有。第九兵团的司令宋时轮向士兵们说:我用党性保证,我也每天只有两个土豆!

那冰雪连山河,百里无人烟,战士们只有一颗饱满的爱国心,正如志愿军老战士所说:我们只有不要命,只有不怕死,才能打败美帝国。

死,也不改我军战斗毅志!

这个话题已经写两篇文章,今天再写一篇,以后不再写了,想起这些往事,心总是太痛,写一次有种撕心的感觉。

第九兵团有三个军,有太多网友介绍,我们就不细说,约15万人。本来是要解放台湾的,这是被寄托厚望的军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精兵。

但朝鲜朝争发生,美帝国第七舰队已停留在台湾海峡,由于我国的空军,海军势弱,解放台湾已成为不可能。

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我军展开西线围剿,东线出现空档,如果没有军队出现在东线战场,那么西线不是围剿敌人,而是被敌人包饺子。联合国司令麦克阿瑟已准备庆祝,认为胜利在望。

第九兵团在仓促中被调往朝鲜战场。

这里,大家需要了解,第九兵团在东线战争,是不接受支志愿军总部彭总的指挥,由中央直接指挥。中央的军令是,志愿军司要给第九兵团以支持/指导,而不是命令,第九兵团独立作战,长津湖战役结束,第九兵团再由志愿军司指挥。

为什么是这样的指令,不知道有多少人思考过?

简单分析几个原因:

1.东西线战役是两线分开的,相互有一定的独立性。

2.第九兵团是强军团,第九兵团的司令是宋时轮,中央相信第九兵团能打硬仗。

3.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希望第九兵团能实现大编制消灭美军。这个是关键,毛主席也曾经给彭总下令,有机会大编制消灭敌军。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口袋战术,曾多次大规模消灭敌军。所以,中央派第九兵军独立作战,就是希望口袋战术能凑效,能大规模消灭美军。美陆战军第一师就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如果能实现消灭美陆战军第一师,这将有着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

美军在东线有3万精锐,而我们第九兵团15万,还是强兵强将,就一个目的——围剿,要彻底打出中国的国威。寄托希望太过厚重,让这场战争成为一场悲壮到参战双方都不想提起的战争。

这场战争用一句话来形容:人算不如天算。

按照布局,如果没有意外,是能达到作战目的。因为第九兵团神出鬼没,夜晚行军,白天潜伏,居然在敌军空军监控下悄无声息达到战场,并布下口袋,包围了敌人,堪称奇迹。

但是,本就寒冷的朝鲜又天降大雪,到人腰的雪,温度聚降到零下30-40度。

我们看到好多网友在点评,认为第九兵团是英雄的,但领导层有问题:1.没有把后勤作好;2.指挥不当;3.领导层没有给士兵们科谱怎么防冻。

这里我们要解释下为什么会这样:1.长津湖的温度是聚降,在没降前,温度没有这么低。我相信当时中央和第九兵团的领导层也是通过朝鲜的部队了解过情况。但天变一时,是谁也控制不了。

2.战局紧急,第九兵团是紧急行军,是被催了又催,本来是在国内带好物资,但为了急行军,到东北再配物资,这就问题来了,配不上,物资不到位。这不能怪谁,一是中国穷,缺物资,仓促之间为15万军队配厚重物资是不可能的,但战况紧急,第九兵团就这样没配好棉衣上阵了;

3.这是一次大规模密秘行军,为了行军保密性,是没有后勤跟上的,只能带多少是多少。

4.部队多为南方人,面对冻伤不知道怎么处理。

5.好多人说到,为什么领导层没有科谱怎么防冻,对冻伤怎么处理。只能说,此战仓促,对于领导层,这场寒冷也是他们未曾遇到,有些措手不及,也没有良方,再加上战时紧急,根本顾不上。就如,被冻了,结果都用热水洗,却更严重,而迟浩田所在营队只有他没冻大伤,是因为他用雪擦试脸,脚,就这些常识,对于南方的军队是没有的。所以不能苛求志愿军们。

冻土豆都吃不上(请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所以,国情,战情,就导致了这次被寄托厚望的伟大兵团面临的是一场悲壮战役。

在这样情况下,第九兵团因冻伤减员左右,而战争减员有多人。在宋时轮将军指挥下,围剿全歼了“北极熊团”,重创陆战第一师,把美军东线全线赶到38线,保障了西线战役。

不论兵器好坏,如果不是冻伤减员太多,这场战争就是另一个结局,东线势必全歼敌军。

关于三三制的争议:

在这里,好多人对这场电影有一些疑问,特别是最后冲峰,没有三三制,而是蜂涌而上。

这里要说,朝鲜战争,我们的冲锋并不是三三制。

好多人说第九兵团不会三三制,没有三三制冲锋习惯,我相信这不是关键。因为三三制不是很难,朝鲜战争发生在解放后,相信以我军学习精神,都会了解学习三三制。但是,你要知道三三制是发生在平原战争,敌人火力优势展开,集中冲锋伤亡大,所以平均分散,三三制,让敌人优势火力不能伤亡太大。

1.朝鲜战争是山地战,多是山地和山谷,地域窄长,三三制并不理想。

2.由于敌军空军和武器火力先进,志愿军的冲锋多为晚上。晚上,是无法执行三三制,再者敌人火力也是看不远,多有盲区。所以美军害怕夜晚,常常照明弹彻夜不灭。但是,也改变不了对夜的恐惧。

3.长津湖战役,在阻击时可能是弱势兵力拼死阻击,但是在剿灭战时,是集中优势兵力,优势火力。所以在冲锋时,我们一般兵力占优。每当冲锋号响起,志愿军战士都舍命冲锋。正如志愿军老兵说的,这时就拿人命上,前面打倒后面就跟上,前赴后继,在某种意义上讲,前面的人就是挡枪的。终于会有人冲上去的。这种四面杀喊,号志长鸣,无处不在的感觉,从气势,从血性全面压制,才使敌人一听到吹锋号就打颤,我军听到号响,就勇气加身,是拼命的时侯到了。在老兵回忆中,为阻止敌人坦克,志愿军就是冲锋,30多人冲锋,只有两人冲锋到坦克近前放手榴弹,其他人都要么死在路上,要么残在路上。冲锋就是为了接近,近战,让敌人的优势火力丧失。

4.在围剿中,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也是集中,尽管比不上敌人火力,但是却对敌人形成一定的压力,利于志愿军的冲锋。

冲锋号响起,只有前方

好多人说到人海战术,志愿军是不是人海战术?

这个怎么说呢?我们看到阻击战,都是志愿军兵力弱,但真正消灭敌人的,反不是阻击战,而是阻击目的达到后,我们的优势兵力到达,然后展开围剿歼灭战。朝鲜战役多次成功采取口袋战术,在围剿歼灭战,我们火力不足下,就是人海战术,就像上面所说,无处不在的冲锋,像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不知疲倦。

有人说,为什么长津湖没有女生,没有感情戏?

因为长津湖没有女战士。在朝鲜战争中,女战士就不多,长津湖没有女战士,也不适合感情戏,更适合家国情怀/兄弟情/战友情。这是钢战碰撞,是意志较量。

我们怎么去看待长津湖战役的意义,它是战胜还是战败?

我们感性形容为:一场悲壮的胜利!

因为:

1.抗美援朝唯一一次成编制消灭美军精锐团编制,北极熊团。

2.重创美陆战军第一师(王牌精锐)。尽管没达到全歼第一师的目的,但意义重大,打却敌人嚣张气焰,让敌人多年的回忆都是恐惧;

3.敌人把它形容为撤退的胜利,什么是撤退胜利,就是打败逃跑了,没有全被打死,本来是要被全打死的命,结果逃出来一部分,所以赶紧庆幸。所以该战是一场胜战。

4.完成东线使命,将敌人赶离东线,确保西线的伟大胜利。

只是这场战争胜的有些悲壮,尽管在战争中死伤不是特别多,但是冻伤太多,这就是它悲壮的地方。经此战,我军领导上层不再苛求大编制消灭敌人。

用毛主席评价来定性:在艰苦条件下,完成战略胜利!

《长津湖》电影能否承载起这段沉重的历史

不管是小说,还是艺术,它们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是还要说:生活永远比电影来的更惨酷。正如无数网友所说,长津湖描述不了第九兵团的苦,这场地狱之战远超了我们的想像。

甚至有人说,长津湖电影难以承载长津湖战争。关于这个话题,我认为他们说的没错,但是,这段历史终需有载体,不管能不能载得起,我们都需要有艺术品来记载。尽管再好的文字,再好的电影,也难以载起,但我们还要去载起。

历史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也许《长津湖》没有完美表达长津湖之战,但是他完美唤起了全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