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因为美国的介入,朝鲜节节败退,我国的东北边境也一度受到美国威胁。在接到朝鲜的求援之后,我国面对无视中国警告的“联合国军”,果断选择发兵朝鲜,入朝参战。
而在抗美援朝期间,爆发了多次著名战役,例如长津湖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成功围歼北极熊团,而当时能够围歼北极熊团,与王牌军装备的多支冲锋枪也有关系,那么你知道这一批枪械到底起了大多的作用吗?
志愿军的武器装备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志愿军入朝参战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领域发展还没有步入正轨,例如在武器装备方面,我军使用的仍然是“万国造”武器。
这些武器装备相对较为落后,对上国军这样的敌人或许够用,但倘若将对手换成美军,那么是完全不够看的。
毕竟早在二战之时,美军的军事实力就已经足够强大,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瓜分到不少资源,这让美军的发展速度变得更快。
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俨然已经有了足够完善的立体化作战体系,也是因为如此,在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朝鲜之后,朝鲜才会被打得节节败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美军使用的武器装备,志愿军使用的武器很容易受到环境气候的影响,比如说部队列装的炮击炮,就因为天气太过寒冷而出现了70%打不响的情况;
除此以外当时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以及92式重机枪也备受环境气候影响,这导致志愿军战士不得不使用班组本身的火力去战斗。
冲锋枪发挥大作用
庆幸的是,志愿军当时装备着数量不少的冲锋枪,这些冲锋枪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志愿军的火力密度。在长津湖战场上,负责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第27军就装备有支冲锋枪,匀下来每个班基本可以装备2支。
当战事爆发以后,以班为单位的战斗部中,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士会掌握冲锋枪,在轻机枪火力的掩护下,配合其他战士发动兵组冲击。
由于志愿军和美军的装备差距相当大,所以志愿军一般都以夜战、近战为主,这种战术之下,冲锋枪是非常重要的火力填充武器,在执行打击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掩护步兵发起进攻,以保证步兵可以击杀更多的敌人。
关于这一点负责围歼北极熊团的主力——27军80师也在战后总结时有提到:
马克沁机枪、92式重机枪均需调整,而步兵必须加强短兵自动火器。在战斗要发挥小群动作,以迅速突然向敌发起冲锋,善于发挥短兵火器之威力。
这里的短兵自动火器指的就是自动枪和冲锋枪,而短兵火器则指手榴弹、冲锋枪以及小包炸药,可见冲锋枪的围歼北极熊团的整个作战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围歼北极熊团过程还原
年11月30日晚上,志愿军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兵力,对新兴里地区的美军发动进攻,按照此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志愿军部队兵分五路,围向“北极熊团”。
第团虽然不负责主要的围歼任务,但是担任着重要的阻击援敌与截击逃敌任务。经过一夜的战斗之后,美军伤亡明显。次日,为避免更大的伤亡,美费斯中校率部将伤员放置于卡车上,小心翼翼地开始撤离。
在撤离过程中,因为遭到空中火力的误炸,再加上第团的围追堵截,美军后卫部队彻底失联,并在不久后遭到志愿军阻击,只存活下来多人。
费斯中校不可能为了后卫部队改变作战,而是一直带领剩余部队努力突围,结果多次遭到志愿军拦截阻击。费斯中校最后还是没能顺利撤离,他被步枪射中致命部位,当场阵亡。
其他美军有一部分选择了投降和主动缴械,对于这部分美军志愿军没有过多为难,甚至后来直接释放了他们。
当时成功脱身的部队大概有多人,这些人要么负伤要么被冻伤,撤退过程艰难不已,后来还有一个多人的营跟随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成功突围,当然这些成功突围的美军也不尽然全部活了下来。
在那样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大量冻伤负伤的美军含恨阵亡在雪原上,剩下的美军就算没有受伤,也因为与志愿军后续的系列作战而伤亡了不少。
依照志愿军战史的记载来看:至2日4时,联合国军除2百余人逃入下碣隅里外,其余全部被志愿军歼灭于后浦、泗水里地区。
北极熊团重建和废除
虽说长津湖战役中北极熊团部队伤亡惨重,但他们其实并未彻底退出朝鲜战场。北极熊团31团的编制仍然存在,其余部在经过整补之后,重新建立了团部,且经过一年紧张的训练之后,继续投入战场,还参加过上甘岭等著名战役。
后来到年的时候,美军废除了团作战单位,而是将之改编成了旅级和营级部队。
在发展了一段时间后,美军继续做出调整,将营级单位分别编入第十山地师的第1、2步兵旅级战斗队,时至今日,这一部分部队仍然会时不时外出执行作战任务,战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