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业治疗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章咪佳
“好奇心特攻队”系列讲座这个栏目的执行合作者,是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的秘书周炜老师。
我跟着周老师一起学习,共同做了近10年的科学传播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结交了一批有趣的科学家朋友。
半年前,我们开始策划这个系列课程。写稿子的时候,周炜说:“该怎么描述科学家的样子?”
我说:“光写人家穿什么长什么样子,多平庸。”我想起周炜以前讲过的一个择偶观,她说,看人要看精神肖像。
精神肖像。这是没有和一个人深入接触很难获得的样子,这些灵*有趣到什么程度呢?
有的教授,做得一手好研究,业余时间还跟我们一起K歌,陈奕迅的《富士山下》一点不吃螺蛳。我们惊讶,他很霸气地来一句:“本青(据说是“本青年”的意思)专攻粤语歌”;
也有的教授,描述自己整个博士阶段的研究材料时候,抽丝剥茧的手势就上来了——“女人的丝袜”——“我们要抽出尼龙丝”;
还有一位教授,和我们聊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只猪?”
这位教授完成了维生素E、A、b-胡萝卜素、虾青素等物质的绿色制备和产业化,所以他是在科普人们饲养家畜给的食物配方。“只有饲料里才会有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一般养殖为了节省成本,不给吃足量的饲料。”
那狗粮呢?
教授说:“狗粮好很多,贵嘛。宠物饲料可以添加不少维生素、氨基酸,还有虾青素,帮助抗氧化。”
所以,吃点狗粮,还是很营养的嘛。
……
我们想要公开这个朋友圈,希望把这些科学家的性感、有趣的灵*肖像,展现给更多人。
本周将要讲课的三位科学家,分别是:浙江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柏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和浙江工业大学物理系教授熊宏伟。
柏浩:“盘丝洞”里的科学家
我去过两次柏浩老师的实验室。他讲的全是动物。
上一回,是今年大年初八,我们在实验室里瑟瑟发抖,他还一个劲地讲北极熊。所幸,这是充满温度的内容。柏浩老师模仿北极熊的毛的性能,研发出一种新材料。
“你知道北极熊其实与棕熊是同门吗?它的皮也是全黑的。”
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其实靠穿着一身“貂”,与极寒抵抗——完全罩住北极熊的稠密白毛,能高效地将熊身上的热量与户外的冰天雪地隔离开来。
“奥秘在于每一根北极熊毛的微小结构。”
每一根直径微米的(1毫米=0微米)北极熊毛,手感近似人类发质粗密的头发。如果剖开一根北极熊毛的横截面,在电子显微镜下,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微型建筑物:
北极熊的毛相当于一根管道,里面充满了多个孔洞。这种结构使得北极熊毛能够在寒冷的天气里面,封存住大量的空气,高效地储存热量。
柏浩课题组研发出一种冷冻纺丝技术。他们织出来的丝,是一种有序多孔纤维材料,和北极熊的毛一样,具有大量大小均匀的空洞,能够隔绝外部的冷空气。
科学家们用这种人造北极熊毛,给一只身长20厘米的小兔子,织了一件平针马甲。
这只小兔子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科学杂志刊登,其中有一本《新科学家》杂志,全英国的小朋友都会看到。
最近一次再去柏老师的实验室,他讲的是蜘蛛,他的兴趣点是蜘蛛丝。
“蜘蛛织网的能力,是天生的。一只充分发育的小蜘蛛,所织出的网络可能就含有35条半径线和40条螺旋线,有个交叉。”
于是,世界上就有许多拥有小朋友一般想象力的科学家,做了许多看起来胡搞的测试,他们想知道:蜘蛛织网的本领到底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年,图灵根大学的科学家HansMPeter(汉斯·M·彼得)向药学系的年轻助教PeterNWitt(彼得·N·威特)求助,要来一些兴奋剂,给蜘蛛吃。
蜘蛛在药物的影响下,织出的网是他见所未见的。有比正常的蜘蛛网轻薄的、浓密的、怪诞而无规则的,也有极度精确的。咖啡因作用下产生的蜘蛛网,最杂乱无章,大麻作用下的蛛网则非常漂亮,而最有规律的,是LSD(迷幻剂)作用下织出的蜘蛛网。
而一位女科学家MargritJ-Kleemann(玛格丽特·雅各比-克勒曼)写了一份48页的科学报告,这么科学的文献,最应该给小朋友讲讲——因为它能让童年揪下过蜘蛛腿的熊孩子们,心里得到许多安慰。
她得出结论:在失去一条或者几条腿之后,蜘蛛仍旧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完成织网。当然,玛格丽特最多截去了最多两条蜘蛛腿——左、右各侧一条腿。哪些对蜘蛛犯下太过激罪行的小朋友,科学家没法帮你们开脱了。
也有科学家考虑过,蜘蛛织网的能力,可能跟地球重力有关系,怎样验证呢?把它们送去失重的地方——飞出地球。
年7月28日,搭载着三名宇航员和2只十字蜘蛛——阿拉贝拉和安尼塔——的Apollo-Kapsel号驶向了美国的天工空间站。阿拉贝拉上天后的第二天,在墙角处留下了些许蹩脚的蛛丝。不久后,它显然适应了,能织出完整的蛛网了。
这些都是柏浩老师肚皮里的科学故事。总之,我在想:柏老师啊,大约是一位在“盘丝洞”里工作的科学家。他还有很多蜘蛛丝的故事,要讲给小朋友听。
王立铭:科学小友之男神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一起出发,去看看这个大大的世界……”当夜幕降临,全中国的许多小朋友都是听着浙江大学王立铭教授的“万物启蒙课”进入梦乡的。在喜马拉雅上,这个课的收听已经超过万次。
王立铭是一位80后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两个女孩的爸爸,众多小朋友心中的“男神”。
有一天,3个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来浙大拜访偶像,蹦蹦跳跳进了实验室。偶像看到小朋友也高兴,打开实验室一个巨大的保温柜:“我给你们看一种小苍蝇吧。”
“小苍蝇”——果蝇,是王立铭研究的好伙伴,也是实验的主角。
有一段时间,王立铭办公室的门上,就有贴着一张硕大的果蝇漫画,表达科学家对果蝇的爱。
其实,王立铭研究的是“与吃有关的一切科学问题。”他写的第一本科普著作,就是《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我们为什么感到饿?通过什么去判断食物中的营养?情绪和吃有关系吗?饥不择食是怎样一种体验?……王立铭说,吃是人类的一件大事,背后的科学问题很有趣,这些问题,哪天科学家设计出一个靠谱的实验方案,就可以派果蝇上场,和人类一起寻找答案了。
王立铭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两尺高的粉色小方桌,他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偶尔来这里,和爸爸一起亲子“办公”。“万物启蒙课”是父女俩合作录制完成的。
其实,父女间的科学对话大概在小朋友三四岁时就开始了。科学爸爸说,这个时期的科普是最容易的,科学家讲得好不好关系不大,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你和TA讲什么,TA都会有兴趣,还有无穷无尽的问题!”
一套专业录音支架固定在王立铭的办公桌上,好像科学家可以随时从科学研究中脱出身来,和好奇的公众一起聊聊有趣的科学。不知不觉中,王立铭已经做了很多科学传播活动,他的读者和听众中,包罗了从幼儿园到小朋友到同为研究神经科学的专业听众。
在这次的“好奇心特攻队”讲座上,王立铭选了一个小朋友感兴趣的话题“太空与冬眠”。
一方面,王立铭承认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孩,感兴趣的话题和思考的角度会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他又坚信,只要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小朋友的兴趣是容易激发的,那些切入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找到与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
在万物的启蒙课中,他是这样向小朋友解释世界上有75亿人的:“想象一下,几百节火车车厢一字排开,里面满满的全是白色的盐,全世界的每个人凑上去,拿把小勺子,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盐全部用光!”
熊宏伟:要用一块黑板征服少年们
在今年10月底的一场量子物理学界的国际学术会议之后,我和浙江工业大学物理系的熊宏伟教授预约,给小学生们讲一堂物理课。
当天在场的还有北京大学量子物理中心的吴飙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檀时纳教授,三个男人都表示,给这么小孩子讲他们研究的理论物理,有难度。他们都没有给自己的小孩讲过。
生活中的事实是:吴飙的三个儿子,熊宏伟的儿子在小学的时候,都对他们的爹是做什么的,毫无兴趣。
转机是由一块黑板带来的。
这次讲课前,我问熊老师,上课的时候需要提前准备什么?
他特别提出:“有没有黑板?”他说他要边上课边比划。
“我现在在大学上课都是用黑板,上课时什么都不带,一边写黑板一边讲。”因为没有PPT可以拷,有些学生得听好几遍他的课。
熊老师说:“通过黑板讲的话,可以一点点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过程,就好比看一场电影。”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都离不开黑板,波尔连出差的时候,都会随身带一块小黑板。
那么之前那个儿子不理物理学家爸爸的梗又要说回来。
“我儿子小学毕业那个暑假,我教了他一点点物理,就是这样两人一起在黑板前比划,效果相当好啊!”
“那以后他才开始理你啊?”我问他。
“哈哈哈哈!”
“可惜他现在又不理我了,嫌我水平不够。”
熊老师自然是谦虚了,他儿子现在上高中了,忙得没有时间和他交流。于是他对和小朋友交流又充满了期待。他跟我说,不要介绍他是理论物理学家,他发了我一段专门写给小朋友的简历:
熊宏伟,浙江工业大学物理老师,喜欢琢磨点原子啦、宇宙啦、引力啦等方面的规律。少年时不知道为什么有了科学的梦想。二十多年过去了,没有发现什么了不起的自然规律,幸好梦想还在。因为梦想在继续,所以总是可以每天都过得很愉快和充实呢。特别愉快的是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思考大自然,从而继续我的那点梦想。
这样的科学家,是不是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