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网瘾能彻底根除吗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据了解,全国各地,特别地一些发达地区多有网瘾少年杀亲夺款,有些案件惨不忍睹,比如前些天,一南京少年得知母亲将其上网打游戏的电脑的卖掉后,当即点着被褥威胁身患癌症的母亲,无效后,竟冲进厨房举起菜刀欲对母行凶。还有一山东少年,因无钱上网便向父母索要,遭到拒绝后,用绳子勒死母亲,偷走家中的钱后,逃之夭夭。另外一少年也因上网遭拒而砍死母亲,并砍伤父亲后出逃。据调查,暑假期间网瘾少年疾增50%,拿广州为例,暑假一到,孩子们便对家长说:“我的暑假我做主”,他们不爱看电视,炎热的天气也无法让他们出门,于是有的家长说:“网瘾真的就像白粉一样”,而暑假一到,家长就如临大敌……而据了解,不少地方也成立了青少年戒除网瘾的相关机构,可它也像戒*所一样,收效甚微,各地也开办了一些相关讲座,并请来有关心理专家、教育专家、临床大夫等进行现场咨询,无奈,网瘾现象早已冰冻三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一朝一夕或几个人的力量便可根除。因此,必须对它有一个客观的、根本性的认识,做到知彼知己。

1、网瘾少年为何普遍敌视父母?近一个时期,网瘾现象在社会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甚至把它称之为青少年的“成长癌症”。否则,有些家长也不会把它与*品等同看待。然而,又据调查发现,九成网瘾少年敌视父母。拿上述南京的少年来说,父母因外出打工无法照顾他,他从小到大生活在老人身边,老人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大后,他又经历了父母离异……先是娇纵,后是不幸,等于把一个人高高举起后,再狠狠摔倒——而这,只是少年在习惯上的反差,他当然不习惯在家里有人高他一头,有人阻止他上网,他早已习惯了与老人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他不得不通过电脑建立起一个虚拟世界,用来转移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无奈。而现实世界就是“父母不在身边”(被抛弃)和“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孩子天生不可能沾上任何瘾,更何况是网瘾,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可南京这位少年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可谓宠爱有加,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买了个游戏机,理由是:别的孩子有的,我们孙子也得有。老天!从此以后,他真的什么都有了,包括“性格*品”。然而,网络本身并无*,它只是一种工具,就像酒精本身也只不过是粮食所酿,而因人类使用不当,才导致自我伤害。因此,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可一个孩子,当他的自我还全仰仗大人的时候,又如何分辨哪个该喝,哪个该用,他如何有智慧去控制自己的适量?难怪台湾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不想让一个人出轨,就不要给他制造那种条件。”而心理学研究也得出一种结论:大人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如何对待自己。孩子会从大人那里学到一切,包括对自己的态度。比如大人不喜欢他哭,那么长大后,即使大人不在身边,遇到伤心事时,他也不允许自己哭。又比如大人不允许他发展兴趣,那么长大后,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也会不敢涉足、缩手缩脚。比如大人喜欢男孩子,自己偏偏又是个女孩儿,那么长大后,她便是个假小子,严重一点,在遇到真正的两性关系时,便无从处理,甚至导致矛盾、分裂。进而,当大人为孩子买了台游戏机,他长大后当然也对此情有独钟。毕竟,大人,无论是父母或老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贵人,也都是自己的生存主人,他们怎么会有错呢?至于谈到敌视父母,原因只有一个。所有敌视父母的孩子,差不多都因为父母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或是一味地娇纵孩子,或是对孩子不理不睬、抛给老人或放羊吃草。其实,一贯严格要求和管理下来的孩子,即使平时有些打骂行为,但只要父母尽到责任,孩子也不致那么邪。网瘾少年,多出自不尽责任的父母家庭,也就是说,他们的父母还没有真正长大,还在“安全感”、“虚荣心”和“价值观”里拼命寻找着自己——自顾不暇的人,怎么可能想得起来去对别人负责?就算是负责,也出于无奈和本能,而不是健康的付出。

2、网瘾少年的父母们,为什么普遍忙碌不堪?而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不够成熟?进而放弃作父母的责任而去拼命寻找安全感?因为,他们对环境充满了恐惧,这也比较容易理解。打一个比方,前几年,一支德国的考察队在北极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白熊宝宝,经过深入考察才了解到,它的父母在生下它之后就“搬家”了,远迁到北部。后来经科学家分析,得知白熊是因为冰山融化,无处栖息才远遁他乡,环境受到破坏,动物本能地丧失了安全感,为了保命才选择了放弃孩子。我们都知道,南极的臭氧层已经遭到破坏,导致一些动物的集体自杀,以及海洋与大陆气候的反常,那么北极的臭氧层呢?而这一切的原因,均来自那个盲目发展,那个利益熏心的“只顾产值,不顾环境”,就像一个人只顾虚荣心的洋车和豪宅、学历和职称,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和家庭一样。而孩子来自于父母的身体,父母不保重,孩子何以安全、健康地生存?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又所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病情与父母的反常状态成正比。而父母本身是人,人的社会角色有许多,作为社会成员,其标志是事业心,但作为家庭成员,其标志是家庭责任,如果忽视了这个责任而只顾社会责任,那么势必有一种力量逼着这两个成人“务家庭之本”,其力量同父母的“家庭外遇”也成正比。

3、网瘾现象,为何中国较为极端?因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就如同所有人都在“打江山”,也都怕坐吃山空,因此都在忙着瓜分地盘(名、利)。而人类的贪心没有止境,地盘有限,占有欲无限,越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就越想占有更多的地盘。就如同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一样:有许多人虽腰缠万贯,却仍处于不安之中,他们不敢把钱用在提高生活质量上,腰包虽然满了,却不让钱为自己的生活质量服务,他们拼命地去挣,甚至觉得陪孩子会耽误他们,于是亲情成为了挣钱的障碍。因此孩子们感受不到亲情,便从外界环境中寻找。因为这些家长们,他们的心理对环境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与钱无关。就是这种人,当他们生了孩子后,钱仍然是维持不安的大麻,而没有真正兑现为生活质量。于是,健康的生活条件与他们无缘,他们在盲目中捕捉着救命稻草,两只手都用上了,恨不得生出第三只手,那么,他们哪里还会腾出手来喂养孩子、拥抱孩子呢?英国在四个世纪前曾出现过疯狂的圈地运动,那是因为纺织业的急速膨胀,导致商人们对羊毛的需求超过了一切,甚至不惜霸占农民的土地来养羊,因此被恩格斯形容为“羊吃人”,这是残酷的资本积累过程,而那时,英国正是全世界工业化程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羊没有吃人,国家也不允许这种资本积累形式。但资本家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羡慕,各地首富总被街头巷尾的人们津津乐道,加之上述那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财富与人格身价越来越等值,于是,人们开始拼命地追求名利,采取另一种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当羊不吃人的时候,那么只有人吃人了。那些家长作为成人,吃不了别人,便开始吃自己,吃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对于父母的角色而言,就是吃自己的家庭,那么孩子就自然成为了不安、挨饿的结晶,他们的饿,并不一定体现于温饱,最主要的,是心灵的饥渴!于是,他们和父母一样,抓着什么都开始大嚼大咽,特别是,当他们抓住了一个能让他们摆脱对父母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