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和伊森探讨了一次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因为我发现,他阅读速度比我快
自从伊森自主阅读之后,我们俩的“亲子共读一本书”,变成了“分头读同一本书+读后交流感想”。之前我俩一起读过一套“大奖小说”(推文可点击:《一口气读完30W字的“大奖小说”,我和儿子开了一个“分享会”》)最近,我俩分头在读的,是一套《奇想文库》。
我发现他阅读速度超过我,是在读其中一本《怪物雅克》时发现的。
那天下午,乘着伊森由外公带着去上羽毛球课,我自己抽空读了一遍《怪物雅克》。不算很厚的一本小说,我阅读时还是按照老习惯,手里拿一支铅笔,手机静音,安安静静地读书。
读完整本书,我花了40分钟。伊森说他只花了30分钟读完,如果去掉他为了显摆自己阅读速度的水分,也就是说,他的阅读速度跟我差不多,或者,真的比我快。
01阅读效果测试:我问他答
为了测试他是否真的“认真读”了小说,我等他羽毛球课回来后,考了他几个问题。
《怪物雅克》说的是一个吃小孩的怪物,喜欢吃“好孩子”,坏孩子身体里会分泌一种*素让雅克吃了中*。一个“好孩子”如果做出“坏孩子”才做的事情,雅克就不能吃他。最后雅克遇到了一个叫做马德莱娜的小女孩,小女孩太善良了,雅克为了马德莱娜决定永远不吃孩子了。
围绕着故事的情节,我问了几个并不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要么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内容,也包括一些细节;要么就是涉及到对故事的理解。
我问:怪物雅克在这本书里面到底吃了几个小孩呢?
伊森想了一想,回:应该是个。他先吃掉了一个坏小孩,名字叫“杰克”,后来又说吃了个,所以加起来是个。
——好吧,娃的记性是真好,我后来又翻了一下小说,确定个没有记错……
我又问:后来为什么雅克再也不吃小孩了呢?
伊森回:因为他太爱马德莱娜了,由爱一个小孩,变成了爱所有的小孩,所以他就不吃小孩了。
——我翻出了原文,原文写得很优美,我还特别用笔画了线,确实就是伊森说的这个意思。
我再问:你觉得这个故事里最好玩的是哪一段?妈妈觉得雅克为了找到“好孩子”而去圣诞老人那里偷取“好孩子名单”一段最好笑了!
伊森回:我同意,太好笑了!雅克用雪伪装成一头可怜的北极熊,进屋后雪化了,露出了原型,然后圣诞老人用蛋糕扔他,他又被奶油扔成了一头北极熊,哈哈哈哈!
——其实我觉得作者最幽默的地方,是对圣诞老人的那句描写:“你想害我失业吗?”
我们后来又交流了一些细节,我发现伊森不仅看得快,而且看得非常仔细,基本上我能脱口问出来的问题,他也能脱口回答出来。
所以,他这30分钟已经是读进去了,而且完全读懂了。
02好词好句分享:我讲他听
接着,我翻开了书,跟他交流了一下我的铅笔划线笔记。并且和他详细讲了一些值得讨论和注意的问题……
自然界没有道德准则,只有“丛林法则”,这是一条真理——因为自然界的生物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并繁衍后代。作者说“善和恶总是互相掺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觉得可能不准确,因为自然界没有道德法则,所以就无法去定义“善和恶”。从蒙昧时代开始,首先被吃掉是最善良的好人——这并不是教唆我们要去做恶人,不然就要被吃掉,得不到好下场,这句话的语境是在自然界中,不是人类世界中。
还有这段,妈妈觉得怪物雅克说得很对——那些残忍的孩子并不一定生下来就是残忍的,他们只是运气不太好,被父母们粗野地抛弃,没有爱,只有恨,所以才会变得残忍。
所以,所有被爸爸妈妈深爱着的小孩,都是幸运的,他们把生命里的真善美都发挥出来了,一切的假丑恶都滚得远远的!
你有没有觉得,这段描写特别特别形象?“在干草堆里寻找一根针”——多么困难!以后你描写寻找一个东西,也可以这样写……
带着伊森过了一遍我的划线笔记,把我自己觉得可以说说的地方都说了一下,权当作阅读赏析与交流。
03阅读理念交流:求快,还是求好?
书读完了,想法也交流完了,我便打算和儿子谈一下关于阅读理念的问题。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速读”培训的课程,为了显得更高级,还提出了“全脑速读”的理念,我查了一下资料,人脑科学方面的东西真是有点玄乎,除了之前被扒皮的“量子波动阅读”明显就是个大骗局之外,在原先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被包装成课程来卖的,还真不算少——反正现在连娃跳个绳都能卖课,速读卖课更理所当然了不是?
但是,阅读,何必去求“唯快不破”?
当然,阅读速度如果慢到影响做题——比如有些娃本来就不太阅读课外读物,读材料磕磕碰碰,拿到语文试卷连阅读部分都读不完,最后没法做对题目——那就说明真的需要总结一下问题所在,但并不是一定需要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而拼命去掌握技巧。
“带着脑子读书,读得快并不值得显摆,真正值得显摆的,是你不仅能读懂,而是读出自己的想法、理解和观点。在这个基础上你能提高阅读速度,那就更完美了——因为在完成高质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速,就是提高了阅读效率,就意味着你能在更短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籍,掌握更多的智识。”
我跟伊森说,妈妈自己的阅读速度并不高,但是我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都是一边阅读一边拿笔做笔记,如果有时间,我会摘抄好词好句,或者,写一篇阅读感想或者笔记——“这也是妈妈始终倡导你做的事。”
技巧,始终是锦上添花的,是蛋糕上的裱花。如果没有底子,而光光去追求技巧,那就是误入歧途,走不长远。
“快,只是快给别人看的。我们并不需要样样都去快、都去抢,效果和质量才是指导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最终标准,当然效率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胜任某些任务的指标——可能有些人一辈子就没读几本书,但是却比那些读了几万本书的人更有见识,这才是真的本事。”
这是我在这次阅读交流中,最后和伊森讲的话。
分类专辑和话题可以点击??
记者爸妈讲写作
升学考试
亲子《阅读笔记》
如何“自主阅读”
原创书单
语数外学习干货
教育观察与思考
鸡娃那些事
亲子游记
家,是心的归属
END
"童年馆馆主"伊森妈
俩男娃妈妈
上海交大学士、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
沪上主流媒体编辑、记者
总结分享各类学习干货、中英文自主阅读经验、亲子阅读笔记,专注亲子教育话题,探讨素质教育新方法,提倡高效学习、广泛阅读,主张家长与孩子共成长。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