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古代人选择了驯化狼,而不是更凶猛的 [复制链接]

1#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古代人驯化的狼就是我们现在养的狗,而且在长期的人工饲养下,狗与狼无论是从习性上看还是从形态上看都已经相差甚远。但是,在自然界中,老虎、狮子、熊等动物无论是从体型上,还是凶猛程度上看,都要比狼强。那么,为什么人类的祖先们选择了驯化狼,而不是狮虎熊呢?我们简单地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驯化狼?

根据古生物学家对狗的化石研究发现,人类祖先先后两次将狼驯化过,第一次发生在距今约3.6万年-3.3万年前,依据则是在欧洲的比利时和横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阿尔泰山脉中发现的狗骨骼标本。不过,从这些标本的基因与现代犬的基因对比看,二者相差甚远,因此,科学家推断,这一时期的狗在距今约3万年前就灭绝了。

现代犬是第二次人类驯化狼之后的产物,驯化的时间大约在距今约1.6-1.1万年前,由于这一期狗的标本均在亚洲的东南部被发现,因此,第二次驯化狼的人应该是亚洲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类将狼驯化为家畜至少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而且从时间上看,当时的人类正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进入了晚期智人也就是新人的阶段,虽然当时的人类主要还是用石器,但是,他们的石器较前中期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像一些鱼叉、绳索等工具已经出现了。当然,即便如此,新人的生活也相对比较艰难,尤其是在面对凶猛的食肉动物时,他们的自保能力依然很差。因此,自然而然地就需要增加生存的砝码。

于是,新人盯上了食肉动物,在多番的尝试后,一部分的狼接受了人给予的食物,逐渐在人类附近警惕的游荡,最终在漫长的喂养和被喂养的过程中,它们最终接受了人的投喂方式,选择了与人类并肩作战,而这一部分接受人类食物的狼就是最早发生基因突变(淀粉酶活性增强)的这一批。

在与人类的相处中,由于早期人类对肉食的获取并不容易,所以,狼也是没有多少肉吃的,就这样它们的饮食结构开始慢慢发生改变,基因突变越来越明显(那些无法适应改变的,只能在人工饲养下死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狗。

人类为什么没有选择狮虎熊等更加凶猛的动物?

确实,从战斗力的层面上看,狼远不是狮虎熊这三种动物的对手,所以,如果驯化了它们,人类的狩猎和生存能力确实会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类没有选择驯化这三种动物也是有原因的。

我们先来说一下狮虎

狮虎是食物链最顶端的食肉动物,它们是绝对的肉食主义者,如果驯化它们,人类的投入将会大很多。因为一头成年的狮子或者老虎,一天就要吃掉10公斤左右的肉。在石器时代,人类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一天能获取到10斤肉,更没有多余的肉给狮子和老虎吃了。而狼就不同了,它们虽然主要食物是肉,但是第一它一天只需要2公斤左右的食物就足够了,第二野生的狼本身就会在食物匮乏时吃一些植物性食物,所以,驯养成本也比较低。这是其一。

第二是风险。一头成年的狼体重平均也就在40公斤左右,即使它再凶猛,在一群人面前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但是,狮虎就不同了,它们成年后公斤打底,在它们面前,一群原始人只能是送肉,一旦爆发就是个“团灭”。因此,从风险上看,同是食肉动物,驯养狼要远比驯养狮虎风险低很多。

第三是繁殖。人类在选择驯化一种动物时,繁殖也是主要的参考项,像狮虎这种大猫妊娠期大都需要天左右,而且一胎通常只有2-4个幼崽,除去夭折的,存活率不足一半。而狼就不同了,它们的妊娠期通常只有60天左右,而且它们一胎就可以生下4-8只幼崽。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单看繁殖能力的话,驯养狼显然要明智得多。

第四是数量。在食物链的上下级关系中,越靠近上层的动物数量越少,这是因为能量向上传递是递减的。而从食物链的位置上看,狮虎要远高于狼,因此狼的数量要比狮虎多。数量多就意味着可以尝试驯化的样本就多。样本越多,就更容易产生成功的几率。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驯化狼都要比驯化狮虎的投入产比高,这就是人类没有选择驯化狮虎的原因。

其次是熊

之所以把熊与狮虎区分开来说,是因为熊是杂食性动物,而且在熊的食谱中(北极熊除外)植物性食物的占比都在65%以上,因此,相比较驯化狼,驯化熊的饲养成本要低一些。而且熊的战斗力远强于狼,那么为什么人类没有选择驯化熊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可控性。虽然熊相比较狼更容易养活,但是熊的体型远大于狼,甚至比狮虎都要大,越大的动物在暴走时,可控性就越差。试想一下,在一群拿着石器的人面前,一头公斤重的熊如果暴走了,那绝对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第二,生长周期。人类在选择驯养一种动物时,生长周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项。因为较长的生长周期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对于熊来说,我们且不说它的繁殖能力不算强(与狮虎差不多),就单说生长周期也是比较长的,一头熊平均要到4-6岁才能算是性成熟,之后才会有固定的发情期。这个周期比起狼的生长周期来说要长一些(狼一般4岁性成熟),最关键的是,在生长的过程中,熊对于食物的消耗是狼的N倍。这也是人类没有选择驯化熊的原因之一。

第三,数量和栖息环境。在自然环境下,熊的数量也比狼要少很多,而且最关键的是,熊主要分布在森林之中,与人类的活动区域相隔甚远,而狼不同,它们的数量多,分布广,与人类相遇的机会要多得多。

总结一下

人类在选择驯化动物时,既有主动性也有被动性。所谓的主动性就是人类要综合考虑动物的危险性、可控性、饲养成本以及繁殖能力等等因素。而所谓的被动性就不是人类能够左右的了,它是由动物主动做出的选择,就像狼一样,它们一部分在与人的试探性接触中接受了人的食物,并且形成了基因突变(增强了淀粉酶的火星),让自己能够适应少吃肉,可以吃人类食物的能力,最终狼在众多的食肉动物中成为了人类的“好帮手”。

因此,抛去人类选择的主动性,与其说狼是被驯化的,倒不如说狼选择了被人驯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