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传记特刊无言亦是真英雄 [复制链接]

1#
墨迎常名诗海丨题图集锦 http://www.haimane.com/hmtz/6251.html

无言亦是真英雄

罗元生

人生充满传奇。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当地退役*人事务部门采集信息时的细心,一位 参战的老英雄就不会展现在大众的视线;如果不是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这位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的老人就不会有这样的人生选择。宋良友,又一位“张富清”式的老英雄。他深藏功名。离开战争的近70年,变化的是他的年龄和岗位,不变的是他的人生追求和使命初心。伟大和平凡、赫赫战功和质朴寻常,在他身上形成强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普通一士兵,普通一矿工,普通一老人,他朴素得如淮北平原的一把泥土,却透出醇厚的幽香……“不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护卫我们的国界线安全,绝不回国!”年国庆之后,按中央*委的统一部署,11月初,宋良友与战友们一起坐着“大闷罐”,一路北上,直奔丹东。此时,22岁的战士宋良友所在的第三野战*第九兵团,改编为 第九兵团。九兵团12个师加上兵团直属部队,约16万人。宋良友所在的连队是第二十七*八十一师二四一团三营十二连,他担任班长。部队刚跨入朝鲜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北朝鲜没有一个完整的村庄(朝鲜把村庄叫洞),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一天,天刚刚亮,敌机轰炸完,房子冒着烟,听见哭叫声,宋良友亲眼看到,一个妇女躺在血泊中,还呻吟着,一个小孩小手举着在吃奶。宋良友发誓:“不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护卫我们的国界线安全,绝不回国!”年11月25日, 发起第二次战役,位于东线的第九兵团奉命歼灭美第十*进至 的敌人。 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严寒的地区,海拔在至米之间,林木茂密,道路狭小,人烟稀少,夜间最低温度接近摄氏零下4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寒冬。在朝鲜战斗的两年多时间里,宋良友记不清自己究竟经历过多少次战斗,但他印象中最艰苦的就是这年冬天的 之战。说起这场恶战,宋良友眼里常常噙满泪水,因为很多战友都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宋良友自己也是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之战发生在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线,是 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第九兵团在朝鲜东北部的 地区成功分割包围了美*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一部共约3万人。美*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一加强步兵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战功显赫,被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亲自授予“北极熊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团参加了太平洋战场上的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岛等战役,在入朝作战前还从未吃过败仗。11月27日,第九兵团二十*和二十七*(欠第九十四师)约8万人,按照预定部署开始猛烈攻击。这天, 一带开始突降大雪,严寒给作战和弹药补给带来了极大困难,但为了抓住美*兵力部署分散、尚未发现 集结的有利时机,16时,二十七*第八十师附第八十一师二四二团共4个团兵力,迎风斗雪,向新兴里开进。借着夜色风雪的掩护, 隐蔽接近美*,成功突入美*阵地,包围了“北极熊团”。但因火力不足,冻伤严重,当晚无法解决战斗。为对付 近战,美*不断向附近发射照明弹,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北极熊团”拼命开火阻挡 浪潮般的突然进攻,大口径机枪和迫击炮配合坦克拦截远处不断运动接近的 散兵线;炮兵则迅速展开牵引榴弹炮,对周围山地上的目标开火,用炮火配合飞机将 可能隐蔽接近的地段反复射击,争取时间建立自己的袋形防御阵地。10个小时连续的战斗使美*的武器也达到了使用的极限。黎明时分,一些机枪发生卡壳。部分美*携带的弹药也快耗尽, 的攻势却仿佛没完没了。 全线整个晚上都在猛烈地交战,第一夜战斗打成了胶着状。28日整个白天,美*都在设法打通被截断的各部阵地。28日夜, 第八十师再次发起进攻,重创敌人。但因敌方火力强大,至29日拂晓结束进攻。身高1.73米的宋良友,此时担任轻机枪手,随自己的二四一团在大小汉岱一线阻击援敌。由于他机智勇敢,同时挑选为尖刀组的成员,每次战斗他都冲在最前面。然而,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劣势装备给 带来了生死考验。后勤供应严重不足。部队除了以干粮充饥和吞雪解渴外,吃不到热饭热菜,弹药也仅仅补充到少量手榴弹和子弹。冻伤冻亡战士的数量逐渐增加。宋良友和他的二四一团的战友们全都受了冻伤,几个人凑在一起围着两条薄棉被,尽管如此也被冻得直发抖。战斗的时候手冻僵了,有的连枪栓都拉不开。然而,再艰苦的环境也磨不掉 铁一般的意志。看到敌人已经被围,战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决定以最高昂的战斗姿态歼灭已是瓮中之鳖的美*。“战斗打了3天3夜,打退敌人数十次冲锋,最后仍牢牢守住了阵地。”令宋良友终生难忘的最深刻记忆,是亲身参与了新兴里战斗。新兴里村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村庄位于 东侧,与湖西侧的柳潭里遥相对应,各自南向的公路在下碣隅里交会,形成公路枢纽。村庄扼丰流里江人湖口,江上有公路桥。公路沿湖蜿蜒,一侧临湖一侧依山,路边多有高地矗立。北部山势平缓,南部山岭突兀。险峻的地势,加之冰雪的肆虐,战场显得更加狰狞。美海*陆战队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共4万余人、多辆坦克、多辆汽车沿 边的山间公路北进,进占下碣隅里,在该地建师前进指挥部和供给补充基地。然后兵分两路,从西北和正北方向挺进。沿线又分兵设点,拉开绵延70多公里的战线。新兴里的得失事关整个战事大局。29日14时,九兵团首长致电 首长:“现已分割包围美陆战一师之一团、五团、七团,美七师之三十一团及炮兵纵队、装甲总队,正集中兵力分批歼击中。”根据九兵团的部署,二十七*决定:以八十一师主力进入新兴里地区,协同八十师,共集中5个步兵团,以4个团进攻,1个团阻击援敌与截歼逃敌,围歼新兴里地区的美*。 ,新兴里,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场生死之战拉开了序幕!29日,美*航空兵对新兴里空投大批粮弹。上午9时30分,下碣隅里的美陆战第一师部队,在飞机和炮火的支援下,向新兴里进攻,企图打通与美第三十一团的联系,遭到 八十一师二四二团的顽强阻击,被迫于16时回蹿。经过紧张的准备,二十七*完成了部署调整,决定11月30日晚向新兴里地区的美*发起总攻。为密切各步兵团的作战协同,八十、八十一师指挥所合并,由八十一师首长统一指挥新兴里地区的作战。30日晚,新兴里进攻战斗开始。是时,大雪飞舞,气温进一步下降。23时,发起攻击。二三八团从新兴里东南、二三九团从南、二四〇团从东北、二四一团从西南,向敌*奋勇突击。硝烟中,雪地里忍冻挨饿捱过来的 一个个生龙活虎。在没有炮火支援,没有火力掩护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夜袭战。各攻击部队迅速以战斗队形展开,向各自的战斗目标发起强攻。12月1日白天,新兴里的美*决定突围。至12月1日拂晓前,各突击部队先后突破敌前沿,并占领几处房屋。但在敌阵地内,仍遭凶猛强大火力拦阻杀伤,无甚进展,各突击部队先后突破敌前沿阵地,开始了白热化的胶着战、肉搏战。宋良友所在的二四一团二、三营以纵长密集队形沿窄轨铁路两侧向敌冲击,遭敌坦克火炮和机枪火力网扫射,一夜中3个步兵连失去战斗力。天亮后美*数十架飞机飞抵战场上空,因两*攻防交错,无法攻击,只能在空中转圏圈。二十七*首长下定决心,白天也要打,不消灭“北极熊”誓不罢手!此时,新兴里之敌因经我连续围攻,伤亡惨重,外援无望。由费斯中校率领的美*突围分队在南方遭遇了二四二团三营在高地组织的密集火力,美*伤亡惨重。这时美*召唤了航母上起飞的F4U战斗机,投下了凝固汽油弹,高地上的 被覆盖,损失惨重……而美*费斯中校被 两颗手榴弹炸中,当场毙命。在这次战斗中,宋良友所在三营十二连坚守的高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敌人进行了疯狂的进攻: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坦克掩护,步兵轮番冲杀,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在争夺战中,宋良友和战友们与超出3倍的美*殊死搏斗,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地倒下。“战斗打了3天3夜,打退敌人数十次冲锋,最后我们仍牢牢守住了阵地。”宋良友后来回忆说。战斗中连长、指导员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全连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几个人,宋良友也身受重伤。他和战友们一起向敌人发起最后冲锋时,不幸被敌*炮弹炸伤。宋良友被炮弹的气浪掀起,直接被炸飞到悬崖的一棵树上,肚子炸出拳头大的一个窟窿,肠子顿时涌出半截,当场就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宋良友被一阵枪炮声惊醒。醒来后,他忍着剧痛一把把肠子塞进肚子,用腰带系起伤口,攀着悬崖上的草藤返回队伍……战斗还在继续,首长命医院治疗。可是,途中必须趟过结着冰的河流,河水很深,冰冷的河水淹过宋良友的胸膛,等他爬上岸时,身上随即挂上了一层冰碴子。在医院,宋良友的肚子缝了十多针,昏迷3天后才醒来。从此,他的肚子上留下了深深的一道疤痕。新兴里战役结束后,由于宋良友表现英勇,被 总部授予战斗英雄,荣立一等功。此役, 用极端劣势的装备,在无空中火力支援下,运用纵深穿插战术、夜战、伏击等战术,全歼了美*的“骄傲”、美国陆*最精锐的部队“北极熊团”,上至团长,下至士兵,无一人漏网,并缴获其*旗——“北极熊旗”。“在完成最后一次阻击任务时,团长决定把临时的5个人集合起来,分成两路突围……”为夺回战场主动权, 决定发起第五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从年4月22日至6月10日,是 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双方共投入了多万*队,进行了激烈的攻防作战。中朝*队共有 11个*、人民*3个*团,共42个师68万余人参战。二十七*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地区,是朝鲜半岛宽约千米的“蜂腰部”。这是一个中间地段,为险峻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各部队此次战役机动,是从东海岸平原地带向西南方向山地走去,其中横穿几条大山,行*异常艰苦。另外,这一地区是我*与美*对峙线上最向我方凸出的一段,集中了美*主力第三师、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四师,这3个师从西向东一字排开在此据守,左右两侧是南朝鲜*。按照 第五次战役计划,在朝鲜中部东西全线同时展开3个兵团对敌发起进攻。二十七*当面之敌是美二十四师,这次战斗,目的是撕开美二十四师的防御阵地。宋良友所在的八十一师和八十师为*第一梯队,七十九师为*预备队。4月22日拂晓前,突击部队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天亮后美*空袭,因美*已有先避开我*攻势的打算。23日下午,当面之敌弃阵南撤,我*决心继续南进,以求割裂并歼灭当面之敌一部。迅速向前穿插,终因美*后撤速度快,途中只追上小股敌人,抢占部分高地,但没有达到截住敌人的目的。不久,美*开始反扑。八十一师被截断了退路,只得开始艰难的突围。宋良友回忆说:“四周都是美国兵,他们的火力猛,有坦克、有汽车,机动性强、行*速度很快。白天有飞机轰炸不能走,而我们携带的地图老旧,标注不准,晚上突围容易迷路。部队缺少粮食,缺少弹药,处境十分艰难,更十分危险。”八十一师和七十九师交替掩护突围,宋良友所在的二四一团三营有时担任突击任务,有时担任阻击任务,打得很苦,战斗减员非常严重。根据作战部署,先头部队突破敌前沿阵地后,要大胆穿插迂回作战。5月16日拂晓,各部队先后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在濛濛细雨中做最后的战斗准备。八十一师师长兼*委孙瑞夫亲自率领并指挥穿插营作战,一夜向敌纵深猛插里,占领了县里地区南逃必经之路玷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穿插中,宋良友历经艰难险阻,亲眼目睹了身边战友的英勇与顽强:四连三班班长安鲁堂,下腭被打穿,脸部炸伤,仍紧跟部队前进,坚持战斗。战斗中,七班副班长吕家生身负重伤,同志们替他包扎,他却说,“不要管我,快往前冲!”……然而,就在这时,部队又接到新的战斗任务,要求配合东线部队作战,截歼南逃之敌。18日晨,二四一团接师命令后立即由坊内里、梨岘一带出发,向东北方向攻进。当日下午,宋良友与部队一起,出敌不意发起攻击,将敌打散,南逃之敌大部被截。至5月21日,第五战役第二阶段进攻作战结束。26日,北犯之敌继倾全力向二四一团进攻。至15时,五马峙、龙浦阵地相继失守。形势危急。八十一师决心由二四一团团长隋克荣率领该团一营、特务连以及师工兵营、二四三团二营,在县里以南设防阻击敌人。27日,隋团长率部打退敌人一次进攻后,即奉命且战且退,用火力迟滞杀伤敌人。在完成最后一次阻击任务时,宋良友突然碰上隋克荣团长。团长满身硝烟,身边仅有警卫员一人。宋良友不禁流下了热泪……很明显,部队都打散了,战斗力难以支撑,只有立即突围出去,才有活路。此刻,隋团长当即决定把现场分散的5个人集合起来,分成两路交替掩护北移。团长严肃地对宋良友说:“我们两个从南边,你带着他们,3人从北面,马上突围出去!”言毕,团长带着警卫员从南边绕行,身为班长的宋良友,遵照团长的命令,带着其他两个战友从北面突围。所有的道路都被敌人封死了,能走的路只有悬崖峭壁。宋良友带着两名战友,沿着崖壁上的草藤摸索着下去,费尽周折,终于绕过昭阳江,与主力部队会合。死而复生的宋良友,由于在这场战役中勇敢顽强,表现突出,再次荣立一等功。“如果不是师傅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年11月,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的宋良友,成为八十一师复员建设团的一名学员。年早春,宋良友脱下戎装,回到家乡务农。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不久,根据组织安排,他来到淮南大通煤矿,成为一名砌砖工人。这一年,两百公里以外的淮北大地,在濉溪县陆庄以东(今南湖公园北岸、长山南路以东),深米、见煤8层的“淮北煤田第一钻”打下第一眼钻孔。从而揭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平原地区隐秘式煤田的面纱,也正式拉开了开发建设淮北煤田的序幕。年10月,淮北矿区烈山斜井(后定名为烈山一矿)破土动工。烈山斜井是新中国成立后,淮北矿区第一座投产的煤矿。初建伊始,百废待举。第二年冬天,接到上级调令,已在淮南逐渐安定下来的宋良友,又北上“支援”淮北。可这一支援,就是一辈子。刚到烈山斜井,伫立在眼前的综掘机、链板机、皮带机,让宋良友手脚不知道往哪里搁。除了清理、装运煤块矸石,其他的他啥也不会做。在工地茫茫的旷野里,宋良友常常独自伫立,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倒下的战友们……不禁泪流满面!往事如烟。年9月,宋良友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柳城镇鉏(音池)郢村(现为钼郢村)。贫寒的家庭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更不要说让宋良友兄弟三个读书了。童年的宋良友有时不得不跟着大人去大户人家乞讨,稍大一点就独自流浪在外。年,宋良友逃荒来到马鞍山,依然靠着乞讨和给别人干点杂活艰难度日。年的一天,走在大街上的宋良友迎面碰到一群虎狼般的国民*兵,被他们不由分说地连推带搡抓了壮丁。年5月,宋良友所在的国民*部队起义,他参加了解放*,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宋良友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业务不熟练,要想快速提升技能,胜任新岗位,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下更大的劲、吃更多的苦才行。艰苦的工作,繁重的学习,没有让宋良友却步,反而增添了与困难顽强拼搏的斗志。功夫不负苦心人。宋良友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很快,他成长为一名业务精湛的熟练工人,当上了师傅,带起了徒弟。回想起二十出头,刚到井下,跟师傅宋良友一起工作的场景,今年82岁的祖国英仍是记忆犹新——当时,“没有师傅带,都不知道往哪走”的他被分给了宋良友。而对这位年长自己十岁的师傅,祖国英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很好。原因是,这个宋师傅,总是说的少干的多,与别的师傅不一样。可没多久,祖国英就发现,宋师傅脏活累活带头干、抢着干,自己遇到不懂的地方,师傅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直到自己学会、练熟为止。年4月的一天,一场塌方事件,更是让祖国英对师傅宋良友有了全新的认识——“烟味怎么这么浓?咱们都停一下,注意安全!”“国英,你快到前面去看一下,让大家保持警惕!”那天,宋良友正在带着祖国英等3人埋头作业,突然察觉到异常,他立即警觉起来。按照班长的要求,祖国英猫着腰,顺着低矮的巷道,小心翼翼地往前面走去。可刚走几十米,就发现出口处已被塌方堵得严严实实,周围碗口粗的撑木被挤压得东倒西歪。“赶紧原路返回。”第一次遇到如此场景的祖国英,听到宋班长在大声喊话。“轰隆隆”的倒塌声越来越近,刺鼻的瓦斯味越来越浓,祖国英等人吓得连话都已说不利索。此刻,宋良友沉着冷静。他拎着一个镐头,来回观察了一圈,再次发出指令:“链板机还在运转,咱们都爬上去,这是唯一的机会。”话音未落,他连拉带拽,从离自己最近的工友开始,将大家一个个推上链板机。确认所有人都已出去后,宋良友自己才最后上来,趴在煤块上,顺着链板,逃出了险境。祖国英清楚地记得,宋良友脱险后,最多四五分钟,链板机犹如完成使命一般,径直从中间断裂。“如果不是师傅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我们肯定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祖国英感慨地说。确认大家都已顺利脱险,留在安全区域休息后,宋良友又独自摸索到井下电话,向上面寻求支援。得知还有人员被困后,他又不顾危险冲在队伍前列,持续奋战十多个小时,救出了在矿井内的工友。没多久,因表现突出,宋良友被任命为班长。“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宋良友的带领下,全班20多人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几乎每个月的采煤量都位居矿区各班组前列。也就是因为此,宋良友“火车头”班长的名字不胫而走。从年3月转到地面,到年9月短暂返回井下,再到年7月正式退休,宋良友先后从事了门卫、掘进、烧锅炉等多个工种,总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战功’只是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牺牲的战友们。”风雨岁月,真水无香。离开战场后的宋良友,每当看到关于 方面的影视剧时,就含着泪给孩子们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故事。当然,故事的主人公永远永远都不会是他自己……子女们也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位退役老兵,并不知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宋良友没上过学,不识字,当兵后从没有给家里写过信。 战争期间有几年都没有宋良友的音讯,家里以为他牺牲了,直到接到立功喜报,才知道他还活着。淮北市烈山区退役*人服务中心主任马华伦,讲起宋良友老英雄发现经过时,这样写道:年9月,淮北市启动退役士兵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采取集中采集和上门服务相结合方式进行。宋良友老英雄由于瘫痪在床,不便集中采集,年12月16日,烈山区临海童街道办事处退役*人服务站工作人员上门对宋良友进行信息采集,于同日悬挂了光荣牌。今年是 出国作战70周年,淮北市退役*人事务局拟安排走访探望 立功受奖人员,并编纂《 英雄谱》。我和同事一起对烈山区信息采集系统所有符合参加 出国作战人员进行逐人比对,统计 立功人员,在看到宋良友信息采集资料时,我瞬间震惊了,一等功两次……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确认后迅速向市退役*人事务局进行了汇报。年2月,市退役*人事务局要求各县区进一步摸排 英雄,并向省厅和退役*人部推荐上报。我们对宋良友立功受奖情况进一步进行了调查核实,走访了宋良友的家人和所在街道,他们均不知道宋良友是 一等功臣,更不知道还立了两个一等功,他的子女只知道父亲在 上立过功,以前家里有很多奖章奖牌,后来家里失火都烧掉了,听父亲讲过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有一次肠子都炸出来,身上现在还有许多伤疤。我们又到市档案馆调阅了宋良友的档案,确认无误后,3月初,我们组织对宋良友事迹进行了收集整理,于3月19日向省退役*人事务厅推荐上报宋良友的先进事迹。发现老人事迹的马华伦,正是宋良友老人小女儿宋怀忠的同事。马华伦说:“我万万没有想到,英雄竟然就在眼前。”让他诧异的是,他的同事宋怀忠竟然对父亲的过去从未提起,而宋怀忠解释说,父亲也从未向孩子们提起过他立功受奖的事情。宋良友默默地把战场的一切埋藏于内心深处!他心里想到的就是封存昨日的辉煌。“‘战功’只是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牺牲的战友们。战功,属于昨天,不属于今天,更不属于明天。我是普通一兵,是普通一矿工,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就是我宋良友自己。”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常言道九死一生,其实在真正的枪林弹雨中,何止是九死一生啊!宋良友不愿意回忆过去,更不愿意过多地谈起战争岁月的往事。他觉得自己能活着就已经很幸运了,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过去不值得炫耀。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的功劳都比自己更高。面对这些逝去的烈士,宋良友内心处始终感到“内疚”和“自责”。“我的战友他们好多都没有回来,我为什么没有把他们拉回来?为什么牺牲的不是我,而是他们?我对不起他们啊……”一提到战友,宋良友就泣不成声。宋良友始终隐埋功名,做一名平凡的普通矿工,但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那就是对战友的思念、对逝去的青春和生命的缅怀。年开始,宋良友老人的小脑开始萎缩;第二年,因脑血栓他瘫痪在床,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无法记起,唯有他在 战场上的部队番号记得清晰。一提起 ,好像就是触动了老人最敏感的神经,刺痛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眼泪不知不觉地就流了下来。宋良友的大女婿马继财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纸包,轻轻地打开,捧出了一张几乎成为碎片的立功喜报。发*的喜报因反复折叠而断裂成七八块。上面依稀地可以辨认出:革命*人立功喜报贵府宋良友同志在*事演习任务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三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宋良友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中国人民解放*华东*区、第三野战*司令部*治部颁发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立功喜报上的时光印记,是宋良友藏在心底的光辉岁月。说起这张喜报,宋怀忠还讲述了一桩往事:“记得家里有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好多块小牌子,我小时候经常与哥哥倒在地上当玩具玩,哪里知道那是爸爸的*功章啊!”宋怀忠说,“盒子里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钞票,我也经常拿出来折纸玩,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朝鲜币。”年,就是这些朝鲜币,被当时仅仅5岁的宋怀忠不小心点燃,随即引发了一场大火,把宋家的所有的家当付之一炬,当然也包括宋良友的*功章。唯一幸存的就是当时放在床底箱子里的、一张宋良友在南京比武时荣立三等功的喜报。如今,这张喜报成了老人过去赫赫战功最耀眼的仅有见证!宋老有6个子女。2女4男。清一色的普通工人。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父亲只会唱一首歌,那就是“雄赳赳、气昂昂, ”。这首歌是宋良友对激情燃烧岁月最好的怀念。“爸爸,爸爸,‘雄赳赳、气昂昂, ’……”八一节这天,宋华尝试着引导老人唱这首他常常哼唱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 ……”老人真的唱了起来。此刻,两行浊泪顺着老人的面颊轻轻地流淌了下来——英雄因无名而不朽。真正的英雄绝不会居功自傲,躺在英雄的功劳簿上为名所累。正如淮北市退役*人事务局的同志所言:“他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他从不居功索取,只是默默奉献。”宋良友是个真正的英雄。热点文章:李维汉与邓小平谈话:必须肃清封建遗*美国曝光“ ”真实数据,令人震惊!给胡锦涛主席做翻译带脏字的那位崔哥现在过得怎么样?李克强:我是安徽人,受了点桐城派的医院护士的诗,令赞美变得羞耻赴鄂抗疫的少将院士陈薇周总理之谜胡耀邦:历史是混不过去的!中国女科学家如中国女排一样,惊艳世界胡锦涛同志生活足迹和精彩镜头习远平:哥哥因受父亲的问题牵连,多次被关押审查。邓小平看完*队接收香港方案,批了两个字:“软了。”一位正国级领导的离任感言,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值得所有笔杆子学习!大将之子亦清贫有人说,如果抓”五人帮”,肯定有这个上将!看看这位上将怎样送礼……董点*事儿:塔山有座将*陵园50年代,蒋介石曾经回过浙江?中纪委八大“内*“先后被抓,反腐永远在路上!▼把时间交给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