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的费用汪玉凯:改革要“废除特权、弘扬民权”
*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领导层励精图治,第一时间内作出转变作风的8项决定;对腐败采取持续高压态势,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强调宪法的权威和依法治国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废除劳教制度、推进审判制度、户籍制度以及信访制度改革等。这些举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认同。下一步中国的改革究竟会如何发展,改革应遵循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讨论的。充分估计未来改革的难度中国目前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改革是在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严重扭曲的背景下进行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不合理的利益格局甚至被整体固化了。新的领导层必须面对这个事实,即任何试图打破这个利益格局的改革选项,都可能遇到极大的阻力。二、社会情绪的不断表达和持续上升,反过来加大了改革的压力,缩小了改革的操作空间。一方面公民社会在不断发展,大家对改革的预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伴随着络社会的到来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快速攀升;另一方面许多**管理部门任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既定的框架中运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三、需要改革问题的综合性,使经济、*治、社会等问题相互交织,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项改革、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改革需要确立新的主题与目标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后,对未来的改革如何谋划,从习近平沿着当年邓小平南巡之路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展示出来的意向,应该说已经非常明显了。问题在于下一步的改革路线图如何来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可能更需要一个鲜明的改革目标,并以此凝练出一个有高度包容性的改革主题。就改革目标而言,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可以用 三清 、 四权 加以概括:所谓 三清 就是十八大提出的 干部清正、*府清廉、*治清明 ;所谓 四权 是指 废除特权、弘扬民权、约束公权、保护私权 。我认为 三清 、 四权 的改革目标,不仅有很大的改革容量,与*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改革都能够密切相联,而且能切中时弊,目标鲜明,有很强的号召力。从凝练改革的主题来看,过去20多年我们一直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主题,有很大的包容性,也获得了极大成功。但目前改革再用这个主题,显然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了,因此,用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治理变革 作为主题,也许更加合适。理由有三:首先,*府愈来愈成为社会矛盾的中心和聚焦点。这些年来,围绕公共治理所产生的经济、*治、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不管是公民权利的保障、法治,**关系的处理,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社会冲突、信仰危机等,几乎都与**部门的公共治理体制、作为和效率有关,因此,*府公共治理的能力、水平和行为,都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次,*府管理前端与人大、司法、**权力的划分等*治领域改革密切相关,后端与经济社会领域的治理与改革也直接相联,如经济领域的市场作用的发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社会领域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的培育等,没有一样可以离开*府。这就是说,以*府为中心的公共治理改革,已经成为连接*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结合部、中间点,带有明显的综合和主导的特征。第三,作为公共治理主体的**自身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又直接决定着其他方面改革的成效。如*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关系的处理、构建公权力制约的环境、*府职能的转变、*府结构的优化以及*府管理方式的改革等。如果没有这些关键问题改革的成功,其他改革也很难真正取得突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治理的改革已经历史地走到了前台。未来改革的重点和推进策略当然,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即使在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治理变革 主题下,也不能全面出击,而是要有重点地突破。具体来说,主要应集中在三个领域:一、反腐败改革。要把当前反腐败的势头继续推向前进,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并由运动式的反腐逐步向制度性反腐的方向发展。要在反腐败中探索在一*执*条件下约束公权力的制度框架,包括最高层官员切入的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等。二、司法改革。这方面十八大提出了很高的改革目标,要着力落实和推进。中央宣布要废除劳教制度以及启动审判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信访制度改革,这些都已经释放出了重要信号。要特别在保障宪法权威、确保司法公平公正上做文章,体现依法约束公权,保护私权,给民众以信心。三、以**自身的改革带动经济、社会领域的重点、难点改革。**自身的改革要防止走过场。执**的改革关键在于在坚持*的领导的前提下,如何规范*权,防止权力边界的泛化,影响人大、*府等国家权力主体正常地发挥作用。*府改革要有大动作,但要防止没成效的频繁出击。对于大部制改革,不应该只注重形式上的合并,更应该注重*府职能的重组、融合和转变。在充分准备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可以集中力量、时间改革一次,确立*府的基本组织架构,之后要相对稳定,特别对于*府组成部门要力图使之法定化,不宜频繁调整。很显然,目前推进这样的改革,条件似乎并不成熟,可以在*府机构微调的基础上,待相关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之后,在本届*府的后期全面启动这项全局性改革也许更有成效。用*府管理改革带动经济社会改革,具体到经济领域,要突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等关键领域,以此减少*府对市场、社会的过多干预,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最后,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调整改革的推进策略。按照*的十八大提出的建立改革协调机制的主张,可以设立隶属于*中央、国务院的高层办事机构 中央改革办公室,直接由*的最高领导层领导,对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形成对*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改革的整体协调。与此同时,也需要在全国选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进行包括*治体制改革在内的综合改革示范,鼓励探索,允许失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原载《社会科学报》,作者系国家行*学院教授,中国行*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