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沪指再创七年新高中国石化大涨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沪指再创七年新高 中国石化大涨


点击查看>>> 大盘资金流 资金潜入板块 净流入前50


  周二早盘,两市开盘双双高开,开盘后震荡走低,沪指一度失守4500点,随后权重拉升,沪指反弹,再创七年来新高;截至发稿,沪指报4548.35点,涨0.5%;深成指报14903.96点,涨0.64%;创业板报2742.05点,跌0.2%。中国石化大涨8%。


  板块方面,京津冀、银行、保险、*金、券商等涨幅居前,络安全、白酒、钢铁、国产软件、机场航运等跌幅居前。


  消息面上,央企整合遭辟谣难撼牛市机构:看至5000;周小川解析存保制度兴业等四上市银行年报出炉;央行副行长:存准有很大的操作余地;京津冀一体化42万亿盛宴将启;地方国资改革稳步推进;中石化总经理王天普被查;机构预计A股今年增发或达万亿;中国石油首季净利上市来最差等。


  ————————


  情绪牛市再现“追风”一幕


  昨日,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放量涨停,成为盘中最具震撼力的一道奇观。在“两桶油”率领下,一批具有央企改革预期的中字头大蓝筹在巨量资金推动下形成板块效应,带动沪综指站上4500点。市场对改革题材的追捧热情可见一斑。


  近一段时间,在改革预期提振下,部分大央企股价连续拔高。昨日有关央企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的传闻,更是助推“两桶油”涨停,同时成为引燃大盘蓝筹的导火索。一时之间,央企改革成为最大的风口。不过,市场人士也提醒,对于相关的改革进程以及改革的“含金量”等,也须认真甄别、研判,不宜盲目追风。


  就在昨日傍晚,国资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声明称,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央企业将进行大规模兼并重组,数量或减至40家”。经查,该消息未向国资委进行过采访或核实。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也于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近日,有媒体报道关于两家公司可能进行重组整合的猜测。经询问公司控股股东,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均未得到来自于任何*府部门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


  昨日沪指单边放量上行,再次形成百点长阳。石油、工程建设、航天航空等板块成为做多主力 。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一马当先,放量涨停。而工程建筑板块的中国电建 、中国铁建 、中国中冶也均以涨停报收。与此同时,虽然主板指数大幅上涨,但昨日盘面结构分化明显,两市仍有900多只个股收跌。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于4527.40点,上涨133.71点,涨幅为3.04%;深证成指报收于14809.42点,上涨210.72点,涨幅为1.44%。两市昨日成交1.64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略微放大。


  依照相当部分投资者的以往经验,“两桶油”之类大蓝筹放量拉升之时,往往是大盘阶段性见顶之日。但在机构人士看来,“两桶油”这次任性上涨与以往有所不同。


  “本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涨停,和以往有所不同,可能并不意味着行情结束。”有券商自营投资总监表示,按照以往经验,市场的阶段性顶部,其特征往往是“涨无可涨”,因此出现资金炒作“两桶油”,而其他板块则下行的状况。该人士认为,目前整体市场还处于低估值板块重估过程中,而不是蓝筹泡沫过高的阶段。


  与此同时,虽然大盘蓝筹上行,但昨日创业板和中小板个股并未形成大面积回调的态势,市场虽有一定跷跷板效应,但并不是很明显。这意味着,投资者心态依然较为稳定,并未出现大面积资金流出迹象。上述投资总监表示,周一市场的上行,或许面临技术修正,但短期内仍难以言顶。


  “牛市的格局很难改变。”有深圳私募投资总监表示,“当下行情的主要特征是”资金牛市“,场外资金始终在等待入市,但市场没有像样回调。回调将给场外资金带来进场良机。”(上海证券报)?


  券商观点>>>


  国信证券:此轮牛市不言顶 创业板万点不嫌高


  海通证券:央企联姻研究需未雨绸缪 航运重组概率大


  申万宏源:两桶油合并传闻风险大澄清 或引发连锁反应


  券商策略>>>


  券商策略周报:向上趋势未变从 大胆跑到悠着走


  专家点评>>>


  朱蕾:疯狂的中国牛市已至下半场?


  星石投资杨玲:牛市仍处上半场 普涨格局持续


  郑眼看盘:央企股狂飙 股指涨幅加大


  老法师看盘:当前A股热衷于“造神” 这不是好事


  机构持仓>>>


  公募一姐王茹远重仓买入两只蓝筹股 退出朗玛信息


  “中字头”股惊现涨停潮 王亚伟提前押宝中国联通


  揭秘外资首季投资分布 QFII相中家电等三行业?


A股试探新高度 4000点只是起步价?


  “监管层需要市场横在大概哪个点位上下震荡,很难判断。原本判断大概的点位应该在4000点上下,但目前看不止如此,还得继续观察。即使在某个点位横盘,上下震荡可能也会很厉害。”


  经济向下,股市向上。


  最新公布的4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显示,该指数由3月份终值49.6,跌至49.2,为12个月以来新低。此次PMI下跌幅度超预期,市场原预期维持在49.6.


  但A股有着自己独立的节奏,那就是上涨。4月27日,上证指数收报于4527.40,大涨3.04%,再度站上了新的高度,而创业板指数收报于2747.50,微涨0.47%。市场分化明显,“两桶油”当天均涨停,铁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银行、电力等板块领涨,与此同时,两市有多达925只股票下跌。


  A股的上涨过程中,市场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管理层的意愿,而这一次,对于牛市,管理层似乎已经是乐见其成。


  牛市的共识


  “在国内做A股,需要密切关注高层的想法和动向。”4月27日,某私募公司高管罗宇(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其习惯之一,就是盯着监管部门和中央媒体对股市的态度变化。


  去年7月份以来,本轮牛市的演变与监管部门和中央媒体对股市的态度关系密切。譬如在去年9月初,新华社3天连发8文,罕见连续唱多股市。


  尤其是《搞活股市对推进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一文,将“搞活股市”解释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需要”、“深化改革的需要”、“结构调整的需要”,几乎是重新定位中国股市。罗宇从这一变化中判断出股市大方向向好。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罗宇关注到监管层对股市的态度开始有所不同,导致1月19日大跌的因素是证监会对券商两融违规业务的查处,说明监管层认为彼时市场上涨过快,需要调整节奏,同时,新华社也发文指出,股市不能靠杠杆资金来创造“神话”。


  而在降息降准*策系列出台,资金涌入股市,“货币脱实向虚,实体难以受益”的声音增多,这更使得市场对于监管层的态度充满疑虑。


  今年以来直至3月12日之前,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上证指数长期在3000-3400点之间徘徊不前。


  直至3月12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媒体表示,不赞成“钱进股市就不是支持实体经济”观点,诸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股市融资,实际上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3月2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新闻发布会上又进一步解读。


  至此,长期跟踪监管部门和中央媒体态度变化的罗宇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信号,监管层的共识已经达成。


  牛市进入新的征程。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认为,这是一轮资本市场被用于推动经济转型和改革的盛宴,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去杠杆、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驱动等功能能够有效改变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让高杠杆、高负债的问题得到改变。


  河南证监局官方站4月21日发布了《河南局召开座谈会调研市场风险》文章,文章显示,从调研情况看,接受调研的上市公司普遍表示本轮股市上涨对上市公司及所属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是有利于社会资金通过股市进入实体经济。社会资金大量流入股市,上市公司抓住机遇纷纷推出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案,资金通过股市进入实体经济,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以来,辖区已公告或申报并购重组再融资方案的上市公司有33家,拟融资292.2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6.74%。二是有利于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型企业发展。三是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轮牛市跟上一轮牛市有很大的差异。”4月27日,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上一轮牛市也有改革因素的驱动,但表现得没有这次这么明显和积极。


  什么点位才合适?


  3月12日,上证指数收报于3349.32,周小川表态之后,A股上涨明显加速,4月27日,上证指数已经站上4500点上方。


  4月份,新华社又针对股市多次发文,系列文章认为中国经济转型需要牛市支持,而在乐观看待A股后市的同时,亦提醒投资者仍需提防“非理性泡沫”。对此,市场认为“呵护”是其主基调。


  但在目前点位上,监管层的态度已变得微妙。


  这样的微妙,集中体现在4月20日之前那个让投资者心跳加速的周末。4月17日周五盘后,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七方面规范两融业务,完善做空机制,引起投资者剧烈反应。但是其后一天的周六,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罕见用答问形式回应称规范两融业务非打压股市,市场不宜过度解读,市场情绪稍微缓和。周日晚间,央行宣布年内第二次降准,且力度较大,又让市场颇为兴奋。


  在华南某资深基金经理看来,这个戏剧性十足的周末,是早已演练好的。监管层需要把握市场节奏,但是又怕冷水泼得过于厉害,于是用对冲的方式实现。


  监管层对股市过快上涨的矛盾心态,在上述河南证监局的调研中也可以看到,上述河南证监局的调研在肯定了牛市对上市公司的帮助后,也指出过快上涨不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建议适度控制上涨节奏,谨防上市公司资金大面积脱实向虚。


  4月27日,上述资深基金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现在很矛盾,监管层需要市场横在大概哪个点位上下震荡,很难判断。原本判断大概的点位应该在4000点上下,但目前看不止如此,还得继续观察。即使在某个点位横盘,上下震荡可能也会很厉害。”


  “从4月27日盘面看,二八分化很厉害。”这位资深基金经理表示,创业板为主导的小盘股继续往上并不符合监管层的判断,位置已经够高了,需要消停,相对而言,如果资金持续进场,大盘蓝筹,尤其是央企板块目前再上涨应该是监管层更愿意看到的,这毕竟有助于国企改革 .


  “节奏不能太快。”4月27日,清水源投资常务副总经理蔡秋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如果市场投机氛围过于浓厚,会让监管层比较为难,如果市场不自己调整,监管层就会帮你调整。


  蔡秋彬认为,监管层需要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其实蛮难的,这个就看手腕和技巧。但哪个点位是监管层所认为合适的,确实很难判断,从现在情况看,说不定4000点只是一个起步价。


  前述资深基金经理认为,现在股市太火了,如果持续这么下去,对其他金融部门压力很大,甚至会影响实体经济。现在股市收益很好,很多钱涌进来,有的地方债发不出去跟这个是有关系的。而银行银根宽松,但好多资金都流向股市,社会无风险利率很高,股市短时间太火反而不符合监管层的意愿。


  “我相信这轮牛市的结局会跟上一轮不同。”蔡秋彬表示,慢牛需要靠监管层的调节,真正打破牛短熊长需要靠注册制,此前实体经济跟股票市场是脱离的,很多好企业上不了,但僵尸企业退不了市,注册制如果能比较好落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能更好发挥,市场大涨之后不一定就是熊市,而是继续结构性的牛市。(21世纪经济报道)


经济学博士:股市凭什么牛 什么时候是牛市的顶?


  去年三季度至今,上证综指已经由2000点左右升至目前的4300点上方,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股指涨幅超过120%,日均交易则由2000亿大幅提升至万亿左右,所以说股市已经大牛几乎是一句废话。身边的股民越来越多,仿佛一夜又回到了2006年—2007年,而我听到议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时候是牛市的顶”。


  由此,我虽不是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但作为一个市场的旁观者,还是想尝试理解一下这轮牛市,揣测一下牛市什么时候见顶。


  先看看上一轮大牛市的情况


  上一轮大牛市的时间跨度大体上有2年的时间(2005年四季度至2007年10月份),期间上证综指由1000左右升至6000点以上,当时的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不断上行的态势(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经济增速连续超过5年的阶段,2003年3季度至2008年3季度,GDP平均增速为12%),货币*策在方向上逐渐由稳健趋向紧缩(期间动用了加息、升准、发行央票以及恢复贷款限额控制),所以在融资结构上出现的一个变化就是,信贷融资比重下降,股票融资和其它融资比重上升的局面。


  2005年四季度,社会融资总量的12个月滚动累计额3万亿,其中人民币信贷2.4万亿,占比80%,股票融资为360亿,占比1%左右,其它融资量(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债券等)为6000亿左右,占比19%。 2007年10月份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社会融资总量的12个月滚动累计额6.4万亿,其中人民币信贷3.7万亿,占比60%,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为5200亿,占比8%左右,其它融资量为2.2亿左右,占比34%。


  如果再细算一下,在为期两年的牛市过程中,社会融资额年平均增加量为4万亿,其中股票融资平均增加量近5000亿,占到超过10%,上市公司增加了240多家,从而实现了股票市场的一次大扩容,尤其是诸如中国远洋、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中国中铁、中国神华、中国人寿、交通银行等大型企业均完成了IPO,A股总市值在2007年曾一度达到33万亿,是当年GDP的1.2倍之多。所以客观的讲,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实现了*策意图。


  这一轮大牛市宏观背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首先,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期。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速开始低于两位数,而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低于8%,2014年一季度开始增速开始低于7.5%。


  其次,社会融资结构出现逆转。2013年上半年人民币信贷在社会融资的比重曾一度降至45%,当时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的比重不到2%,债券融资比重14%,而以银行表外融资为主的其它类融资比重则曾一度达到40%以上。当时社会融资的12个月滚动累计额也达到最高值的近19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融资8.5万亿,债券融资2.8万亿,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2000多亿,以银行表外融资为主的其它类融资则高达5.5万亿。当时宏观层认为融资中出现了明显的“脱实向虚”的问题,所以开始对于银行理财、同业、非标等加强了监管,受其影响,社会融资额一路下滑,至目前已降至16万亿左右,而以银行表外融资为主的其它类融资量则降至不足2万亿,并且还间接影响了债券融资,降至2.3万亿,虽然人民币信贷融资升至10万亿以上,但仍然还有约2万亿的融资缺口满足不了。


  第三,货币*策逐渐由稳健趋于宽松。针对经济转型依然需要增长中高速的保驾护航共识的形成,自2014年开始中国的货币*策已经开始由稳健向宽松转变,包括创设了SLO、SLF、MLF、PSL等一系列流动性管理工具,但是伴随融资成本仍处高位和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央行从去年四季度加大了宽松的力度,从11月份至今,已经两次降息和两次降准。


  牛市的道理


  与经济上行期出现大牛市相比,这一轮牛市启动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市场,即宏观经济运行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背离,那么牛市究竟有什么道理。


  对此问题,已有很多分析,诸如“改革牛”、“红利牛”、“*策牛”等等,我想从融资结构变化谈谈此问题的看法。


  首先,虽然自去年11月22日降息之后,A股市场几乎没有出现大幅调整一路上涨,而包括人民、新华社在内的官方媒体则一直持着呵护市场热情的声调,显示目前市场行情是决策层所乐见的。决策层究竟是怎么想的,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的理解,首先是宏观层面,去年三季度之后,经济运行出现的加速下滑的态势已经超出了决策层的“区间调控”范围,例如,去年三季度至今,GDP季调环比增速依次为1.9%、1.5%和1.3%,相对应的季调环比折年率依次为7.8%、6.1%和5.3%,几乎是一个季度一个百分点的幅度在下降。 其次是货币供给机制层面,今年3月份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出现了方向性的重大拐点(截至3月末外汇占款12个月滚动累积新增额为-2000亿人民币,是由数据以来的首次出现负增长),央行需要增加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力度予以对冲。


  另外从微观层面来看,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不降反升。4月14日,人民银行调统司盛松成司长在就一季度金融数据答问时,曾披露截至3月末,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6.83%,较去年底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2个基点和50个基点,但若用当期GDP平减指数来剔除通胀因素,去年一季度、去年末和今年一季度实体经济的实际融资成本分别为6.8%、5.9%和8%,而一季度GDP名义增速仅有5.83%,显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已经超出了经济运行应有的承受力。


  最后从融资层面分析,如上文若言,自2013年对于银行表外融资渠道的收紧,客观上出现了近2万亿的融资缺口,而银行体系在资本金和风险的约束下,很难通过增加信贷和债券购买来缺口补起来。


  所以综合起来看,经济运行要想止住加速下滑态势,就必须解决实体融资的问题,这里面既包括融资难,也包括融资贵,而单纯依靠银行体系的融资能力很难短期内达到效果,而货币加大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并被市场所共识。因此,股票融资在市场资金预期、*策主观和居民要求高回报客观现实共同作用下,其成为填补融资缺口,降低融资成本的功能被重视起来,而市场的行情也说明这种重视已经变成了现实(上一轮大牛市也是在此种重视下形成的).


  接下来,回到文初的第二个问题,此轮牛市的顶部怎么判断,我认为如果股票融资完成了牛市启动之初的初衷,那么顶部也就出现了,例如,上一轮牛市发生拐点发生在2007年10月份,当时股票融资占新增社会融资的比重已经由牛市之初的1.1%升至6%(至金融危机爆发前,占比升至9%之后开始下降)。而自去年11月份至3月份的5个月期间,股票新增融资累计量是2800亿,而股票融资12个月的滚动新增累计额占社会融资的比重还不到4%。由此来看,当前股票市场还没有完成任务,要知道截至3月末,我们的社会融资一年的新增量也就16万亿左右,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出发,依然有近2万亿的融资缺口没有补起来,而这一缺口无疑就是后市的想象空间。


  当然市场永远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例如,很多担忧市场走势的人士,近来纷纷指出,本轮牛市有巨额杠杆资金的进入,所以这一次的股价崩溃对投资者的伤害一定是史无前例的。受此启发,我把股票融资占比和两融余额占市值的比方在一张图中,有意思的地方发生在2013年8月份之后,两个指标的曲线快速的重合,而且保持着相同的斜率在上升,那么一个问题抛给大家,究竟股市在加杠杆,还是整体经济需要加杠杆呢?(凤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